-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用构造和盆地热演化模型评价奥地利阿尔卑斯
中东部磨拉石褶皱和冲断带中油气的生成和运移
Juergen Gusterhuber等
摘要:磨拉石盆地代表了阿尔卑斯北部的前陆盆地。经过几十年的勘探,该盆地已成为成熟的油气勘探盆地。然而,其南端叠瓦状构造(磨拉石褶皱和冲断带)的地质演化和含油气潜力仍然知之甚少。在这项研究中,整合构造模型和含油气系统模型,研究了奥地利磨拉石盆地西部Perwang叠瓦状构造的含油气潜力。
构造模型表明,模拟的南-北向剖面中,总的构造收缩至少为32.3?km (20.1?mi),这为含油气系统模型提供了真实的输入数据。地层温度呈现出现今热流向南减少,从60 mW/m2减少到 41?mW/m2。成熟度数据表明,极低的古热流向南减少,从43 mW/m2减少到 28?mW/m2。现今热流较高可能说明上新世和更新世期间热流量增加。
除了叠瓦状构造带下伏生成的石油和捕获了前陆区原地磨拉石层的石油以外,Perwang叠瓦状构造中的油迹及烃源岩的相关分析还证实了基于叠瓦状构造内生成油气的二次运移体系。这个推测也得到了本项研究所生成模型的支持。然而,由模型推导的低转换速率( 20%)说明存在油气充注的风险。此外,将来勘探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注期间沿逆冲断层面运移通道的存在与否和近代盆地抬升期间潜在圈闭完整性的保存程度。
1 前言
该磨拉石盆地是一个新生代前陆盆地,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北(图1A)。始新世至中新世的磨拉石沉积岩覆盖在白垩纪到侏罗纪层系和波希米亚地块结晶基底之上(如Malzer 等,1993)。经过几十年的石油勘探和近200个新发现,该磨拉石盆地的油气勘探趋于成熟(Voron, 2005)。该盆地的奥地利辖区有两个相当清晰的含油气系统(Wagner, 1996, 1998): (1)热成因含油气系统,以渐新统烃源岩为基础;其在阿尔卑斯推覆体之下达到生油窗(Schmidt和Erdogan, 1993; Schulz等, 2002; Sachsenhofer和Schulz, 2006; Gratzer等, 2011);(2)生物成因干气系统,其仅限于渐新统和中新统层系(Schulz和van Berk, 2009; Schulz等, 2009; Reischenbacher和Sachsenhofer, 2011)。
与这个磨拉石盆地大体上未变形的部分相反,对于最南端的褶皱和叠瓦状构造区域(图1)仍然知之甚少,其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新近的钻井,三维地震数据,以及平衡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对该磨拉石叠瓦状构造的认识(Linzer, 2001, 2002, 2009; Covault等, 2009)。根据构造运动的时间,拆离层的位置,以及叠瓦状构造的几何形态,在盆地的奥地利辖区,沿地层走向可以确定三个不同的叠瓦状构造体系(Hinsch和Linzer, 2010)。Perwang西部叠瓦状滑脱构造(位置见图1A),位于上白垩统泥灰岩层。东部两个叠瓦状构造体系中,滑脱构造位于渐新统烃源岩层系之上。因此,逆冲岩席中烃源岩的存在仅限于Perwang叠瓦状构造。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侧重于褶皱和冲断带对盆地南缘磨拉石叠瓦状构造之内和之下含油气系统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Perwang叠瓦状构造东缘,沿南-北横剖面建立了一个二维热演化盆地模型(图1A)。考虑到逆冲岩席复杂的水动力演化,热演化盆地模型是以构造正演模型为基础。磨拉石盆地的近代抬升和侵蚀使得盆地结构更加复杂。Gusterhuber等人(2012)运用抬升数据研究了热演化盆地模型中的这种效应。
图1 (A)研究区地质概略图(地下叠瓦状磨拉石构造轮廓线);Perwang叠瓦构造附近的二维剖面线(A-B),以及研究中假设构造模型是有效的,而且热演化模型对于满足热演化史(黄色阴影区)可能很重要的区域;井位(大约是2010年的状态);插图(左上方)反映了研究区的位置。黑色三角形表示校准的井位。(B)二维地震剖面,覆盖层解解结果,包括校准的井和主要大地构造单元。(C)综合构造正演模型,通常认为对于确定运移通道和重要地层单元,如始新统储集岩(金黄色)和烃源岩(深灰色)是有效的。
2 地质背景
2.1 盆地演化
该磨拉石盆地是早第三纪中期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体系与欧洲地台南缘碰撞而形成(Roeder和Bachmann, 1996; Sissingh, 1997)。根据盆地南部的深度朝阿尔卑斯冲断层前缘方向增加判断,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对称前陆盆地。磨拉石层序的基底由波希米亚地块的结晶岩构成,上覆侏罗系砂岩和台地相碳酸盐岩,以及上白垩统砂岩和泥灰岩。局部地区,二叠纪-石炭纪地堑沉积成为中生代层序的基底(图2)。
新生代层序在结构上可细分成原地磨拉石层系和异地磨拉石层系(S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2024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全册语法总复习(知识点+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_可搜索.pdf VIP
- 2025年高级审计师《高级审计实务》考试题库 .pdf VIP
- 12251218各系统培训材料5、4a-系统操作指南.pptx
- 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研究_张娜.pdf VIP
-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 VIP
-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pdf VIP
- 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概述PPT.pptx VIP
- 大疆无人机精灵Rro+快速使用指南.pdf VIP
-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研究.pdf VIP
- iMeter 7A用户使用说明书V1.0.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