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调研报告 罗源县科技副县长、省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  刘用场 罗源县幅员1187平方公里,辖6镇5乡194个村(居),总人口25.5万。该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常年风和日丽,自然灾害较少,适于农业生产,为传统农业县,主要特色农业产业有林、竹、水产、花卉等。1984年开始引进食用菌生产栽培,现已与水产养殖业一并成为该县发展农村经济的2个主要支柱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罗源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码头,工业用海与养殖争海矛盾日益突出,海洋渔业已面临退养和转产转业的选择,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普通百姓的青睐、关注与重视。 一、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由于食用菌生产周期短、效益高,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罗源县农村脱贫致富的最有成效、最具活力的短平快生产项目。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扶持原有生产人员的同时,近年来还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广大水产、畜禽业退养人员转向发展食用菌生产,促进转产转业。2010年全县食用菌已达1.45亿袋、床栽食用菌2.11万平方尺,总产量6.99万吨,年产值4.19亿元,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人员达3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12%以上。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罗源县从台湾率先引种秀珍菇,近年来通过采用工厂化生产、规模化栽培、专业化销售,“罗源秀珍菇”品牌迅速走红,已成为该县优质特色主打菌种,全县秀珍菇产量占全省的70%、全国的60%。 目前全县食用菌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生产规模化。全县集中生产年规模300万袋以上的企业有1家,100万袋以上的有6家,50万袋以上的有43家,30万袋以上的有68家,15万袋以上的有1159家(户),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并建造了438座工厂化、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的固定厂房,培养了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从事菌筒生产的有华源、益升、新咏、福芳席业等4家企业,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机械化生产,年生产能力达1.3亿袋左右。 二是品种多样化。全县食用菌生产除秀珍菇、香菇、磨菇等当家品种外,还积极发展茶新菇、金福菇、竹荪、大杯蕈、毛木耳、金针菇等品种。同时,紧盯食用菌发展科研成果,积极引进、培育新品种,呈现当家菌种和其他菌类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是营销网络化。全县食用菌销售以骨干企业、营销大户为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发布网上信息。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销售的企业或联合体有19家,从事营销的人员有近2000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每天销售量在100吨以上,逐步形成良好的交易氛围,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科技支撑为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引进优化新品种,实现了生产品种由单一老化向新菌类多元化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食用菌特别是珍稀食用菌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力度,在原有香菇、磨菇两个品种的基础上,近年来不断引进秀珍菇、茶新菇、竹荪、大杯蕈、金福菇、毛木耳、金针菇、麒麟菇等珍稀品种,实现了多菌类多品种生产,形成了以秀珍菇为核心的特色食用菌产业。为加快食用菌名优、新、特品种引进、筛选、提纯复壮,研究、开发、生产、推广新品种,罗源县科技局专门成立了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近年来,除加强对秀珍菇品种提纯复壮外,还选育了中温偏高菌株和中温偏低菌株,引进棕色蘑菇和台湾香菇品种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罗源秀珍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同时,正是由于多品种的尝试,罗源县食用菌也实现了生产时节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性生产转变。传统单一的食用菌品种生产季节性很强,如香菇、磨菇等均是秋季栽培冬春收获,产出时间短,产品上市季节集中,往往造成短时间内市场上供大于求,菇价暴跌,菇农受损。从秀珍菇引进开始,该县引导菇农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建立周转调温冷库,实现四季生产,均衡上市,保持价格稳定,避免了生产大起大落。 二是示范推广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模式由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与省农业厅科教处、农大、农科院等单位合作,通过发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秀珍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食用菌“五新”入户工程核心示范片等,辐射带动周边菇农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以往食用菌生产基本上由各家各户零散生产、分散经营、规模较小、效益较低。为此该县在栽培上,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和大型基地,鼓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在菌筒生产上,积极引进生产线,采用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提高食用菌生产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业升级增效。 三是努力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促进了食用菌无公害安全生产。结合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工作,推广无公害农药防治病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