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二:
课题类别 课题编号
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 评 书
课 题 名 称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家校沟通的研究策略
主 持 人 姓 名 王云焕
主持人所在单位 邓州市穰东镇实验学校
通 迅 地 址 邓州市穰东镇实验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14年 12月11日
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填表说明
一、申报表各项内容须打印或用钢笔如实填写。语言要准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辩。
二、申报表需报送一式二份。复印件一律用A4纸复印,左侧装订。
三、每项课题主持人限1名,课题组成员不超过3人。
四、每人最多只能参与两项课题(限主持申报一项)。
五、凡不能按期完成上个五年规划或上年度立项课题者,不得主持申报本次课题。
六、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联系电话: 0377南阳市教科所)
一、简表
课题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家校沟通的研究策略 主持人姓名 王云焕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7201 行政职务 政务校长 专业职务 中小学一级 研究专长 教学管理 工作单位 邓州市穰东镇实验学校 联系电话13782031400 通迅地址 邓州市穰东镇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 474165
主要参加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张红强 男 197409 中小学二级 邓州市穰东镇杨庄学校 赵哲 女 198207 中小学二级 邓州市穰东镇杨庄学校 房合顺 男 197905 中小学二级 邓州市穰东镇杨庄学校 课题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预计完成时间 2015年12月
二、课题论证
提示:研究的缘由或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前人或同行的研究情况);研究内容(主要思路、重要观点、重要概念的界定等);.创新程度,理论或实践意义;.研究基础(研究者就本项研究所做过的相关工作)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农民工流动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越来越大。这些孩子在家靠祖辈或别人抚养,他们的教育和关爱并没有跟上,大量家庭教育问题突出:父母关爱不足,心灵培育严重缺乏;家庭教育观念简单、不当;代监护人教育力不从心;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缺乏情感沟通,心理健康问题多;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严峻与亲子关系的维系松散,导致了对其家校联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笔者长期从事农村小学一线教学与管理,经常遇到诸如在外务工的家长打来电话想跟孩子沟通,孩子却一脸漠然,甚至连电话都懒得接之类的情况,心痛之余,深感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家校沟通的必要性。
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坚强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未来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改革。而留守儿童则是农村儿童中比例相当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典型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一项有特殊意义的工作。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本课题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困境,就加强家校联系,切实增强家校联系实效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国内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自2004年开始启动,教育部、全国妇联及部分省市县教育部门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最完备的教育史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也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我校很早就致力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努力构建校讯通、QQ群等和谐的现代信息平台,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开办家长学校,利用《家校联系手册》,定期开展家长会等,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但家长教育背景、经历不同,文化和经济水平也不同,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搞“一刀切”的家校沟通,正确分析家长资源,找到有效的联系、沟通的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