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灯讲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灯 ????????人类自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后,即通过篝火的燃烧火焰的光亮来照明。人类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实就是人类制作的第一盏灯。 ????????最初的灯即为火炬,从考古证据来看,距今四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宁夏海原菜园村一处窑洞内壁上,发现了多个孔洞,孔洞周围的壁土已有大量因火烤而变色的痕迹,说明这些孔洞是用以供插放松枝做的火炬,而这种火炬,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录。 ????????《诗经.小雅》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孔颖达疏:“庭燎者,树之于庭,燎之为明,是烛之大者。“ ????????《周礼?秋官?司烜氏》记:“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坟,火也,树于门外曰火烛,于门内曰庭燎,皆听以照众为明。” ????????《礼记?曲礼上》云:“烛不见跋”,孔疏:“跋???本也,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 ????????《仪礼?燕礼》:“宵,则庶子执烛於阼阶上,司宫执烛於西阶上,甸人执大烛於庭,阍人为大烛於门外。”郑注:“烛,燋也。” ????????《礼记?檀弓》: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这里的庭燎、烛、燋当都为火炬的意思,若解释得细一点的话,大约没有点燃的火把称作“燋”;用手执的小火把称为“烛”;插在地上的大火把称之为“燎”;树于庭院中的称之为“庭燎”。 ????????然而火把虽然可以照明,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有盛燃料的盘盏,配以供燃烧发光的灯芯,那就是最简易的灯,俗语云,高灯下亮,为扩大光照范围,将灯盏放高高支起,这用以支灯的柄柱,称为“檠”,最早且最为普遍的燃油灯,当为豆形灯。“豆”本为上古时代的一种盛食器,其上为圆盏盘,中间为或长或短的直柄,最下为喇叭或圆足形底座,陶制的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是种流行器物,其上部盏盘原用于盛放肉羹一类的吃食,后来换之以灯油,配以灯芯,就成为一盏照明的灯,《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由于不同材质,豆又有不同的名称,而不少博物馆中的长柄小盏的豆,其实就是上古先民用的灯。 陶豆灯除了豆灯之外,一望便知是灯的灯具,直到战国才多有发现,所以有人认为,三代早期,中国是没有灯的,其原因是先民完全遵循自然规则,“日出而坐,日落而息。”夜间就寝,自然不必有专用的灯具,到了三代晚期,社会生产力大为发展,人们开始在黑夜从事生产活动,用来照明的灯随之成了必须物,这种识见,多半只是自娱自乐的捏鼻子空想,要知道作为人造光明的灯,对抗的不仅是黑夜,更是黑暗的对抗,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有一处建筑物面积有130平方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或先商的王室殿堂更是面阔9间、进深3间、面积达二、三百多平方米的巨大建筑物;河南安阳小屯大规模的建筑物遗址更多,无法想象这些具有广大空间建筑物内部,是没有灯火照明的,在以木为柱、以茅草为顶的房屋中,又不大可能大规模地安放火炬,而这时候若是有灯,那又是如何一种灯?! ????????按照孙机先生的说法,点燃油脂的灯具在早商就已经出现了,点油脂和燃枝火炬不同,第一,它须有盛油脂的容器;第二,须有支承灯炷、使灯火不至延烧及油面的装置。而充当燃火灯炷的材料,有硬有软,硬的如用剥去麻皮的麻秸之类,软的则可用各类纤维。若用软灯炷,盛油的容器内须有一突起如柱状的小台,才能将软灯炷搭上点燃,根据这些特征就能找到早商时代的灯,如1982年在郑州商城东南角一商代窖藏内出土了一件青铜涡纹中柱盂。 河南博物馆藏商青铜涡纹中柱盂灯这件青铜盂通高12厘米,圆口口径29.5厘米,盂中柱顶径8.2厘米,盂中的柱作为即为放搭软灯炷;在商代青铜器只能是一件礼器,其纹饰或也应该与“明烛”有关,涡旋纹即冏纹。冏在《说文》中作囧,许慎还引贾逵说以为囧“读与明同”,将冏纹伞帽上所搭之软纤维制成的灯炷点燃,也当是可视为一盏“明烛”。 ????????这类青铜盂形器在商代后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多件,殷墟妇好墓也曾出土此类铜器,到了战国时河北平山三汲一座中山国国王的墓出土了一件铜鸟柱盘。 战国青铜鸟盘灯此青铜鸟盘通高47.5厘米,口径57厘米,盘中立一圆柱,柱顶立一展翅的飞鸟,鸟头昂起,鸟背、鸟尾与双翼水平,形成一个台面,盘外壁有四枚铺首衔环,下为高足,圆形底座铸出镂空的花纹,圆柱上所立飞鸟,当为象征神话了的太阳的阳鸟,孙机先生在他的名篇《中国圣火》中动情的说到:“当盘内盛满油,并将浸透了油的灯炷搭到鸟背上,再用反光的阳燧镜引下‘明火’点亮它,这件鸟柱盘就成为照耀祭品的‘明烛’、燃烧着圣火的神灯了。” 青铜鸟盘中阳鸟细部不过这类灯具毕竟是重器,事实上,三代早期的灯具确实稀见,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落后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