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P10 §3-1 世界三大饮食文化体系 一、东方饮食文化体系的特征 1、植根于农业经济,以植物性原料为基础,膳食结构中主、副食界限分明,猪肉在肉食原料中比例高,重视山珍海味; 2、以中国菜为中心,烹饪方法精细复杂,菜式多,流派多,强调食疗与药膳。合餐制,箸食; 3、受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较深,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讲究情食、熟食、精食、养食、礼食; 4、流传在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影响到20多个国家约16亿多人口。 二、西方饮食文化特征 1、植根于牧业经济,以动物性原料为主,重视酒水和果品; 2、以法国菜为主干,以罗宗(俄国)菜和意大利面食为两翼,口味以咸甜、酒香为基调,佐以肥浓及鲜嫩,菜品总数不多,但质精、规格高; 西方饮食文化特征 3、受天主教、东正教、耶稣教的影响较深,注重宴席的格局和社交礼仪,分餐制,叉食; 4、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洋州,影响到60多个国家约15亿多人口。 三、清真饮食文化体系 1、植根于农牧业结合经济,植物性原料与动物性原料约各占一半,膳食结构比较平衡,羊肉在肉食中的比例较高,重视面粉; 2、以土耳其菜为中心,长于烤、煎、炸、炖,喜好鲜咸、清香,要求醇烂、爽口,席地围座,抓食; 清真饮食文化 3、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深,选择食料和制作菜点严格遵循《古兰经》的规定,过斋日,食礼古朴; 4、流传在中亚、西亚、南亚及北非,影响到40多个国家约12亿多人口,以“清”、“真”二字著称。 §3-2 中华饮食文化的四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 P12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的辨证理论。 (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起源:中国古代人对动、植物食效和疗效的认识 体现 在理论体系上 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从业特点上 历史上的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历代名厨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组织制度上 “食医”成为周朝廷的一种制度 汤得伊尹,祓(音弗)之于庙,爝(音决)以爟(音灌),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音欢)之炙,隽(音卷)触之翠,述荡之挈(音万),旄(音矛)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 鱼之美者:洞庭之鳙(音扑),东海之鲕(音而),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藿(音贯)水之鱼,名曰鳐(音摇),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菜之美者:昆仑之蓣;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音冒)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士英。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照(音毡)鲔(音委)之醢(音海);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水果最好的:沙棠的果实;常山(古地名)的北面,投渊(古地名)的上面,有百果,很多帝王都吃过;箕山的东面,传说中的神鸟青鸟的住所,有甜橙;江浦的橘子;云梦的柚子。汉上的石耳。 饭 水 果之美者----- 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二、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 中国菜肴几千年发展变化的生命力所在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中华烹饪中正格与奇格灵活把握、交互为用的创新思路和烹调方法。 正(正格)—中国烹饪中通行的厨规 奇(奇格)—不拘程式的反常技法 奇正互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 奇正互变,既是技巧、规则,更是辩证法、方法论、思维方式。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决定了: 确立了:中式餐饮“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 变”的文化特质。千变万化的民族菜、林林总总的菜系都由此衍生而来。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源于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 儒家的“中庸之道” “和”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 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生相克” 相生:相互资生、助长 相克:相互制约、克制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相生和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生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的变化。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和”体现在饮食中: 软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