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由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领衔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粱启超:“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时间:汉代--唐代。 外来文化主体: □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 □南亚次大陆文化。 内容: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系统吸收、消化了佛教哲学。正是因为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再加上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才形成汉唐时期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 由于五河流域居民和新疆于阗之间往来频繁,公元前1世纪,佛教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阗。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徒陆续来华。 【犍陀罗风格的佛像】 【研究参考】 汉传佛教传入中国 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 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 3.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 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 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空前发展(佛寺和僧尼数量大增)。 隋唐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①绘画:如隋唐著名佛画圣手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等,从佛教绘画和宗教题材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大大提高了传统民族绘画技法与表现力。 ②建筑: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以佛教为题材,并深受印度艺术的影响。 ③文学: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印度佛教《百喻经》对中国寓言创作的影响,佛教“唱导”、“转读”、“梵呗”等宣唱开导的讲经方式对中国的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通俗说唱文学的影响,以及佛教对中国音韵学、律体诗变革的影响等,都是十分明显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和改造 (1)吸收: 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烹等新儒学派又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一一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2)改造: 在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过程中,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逐渐产生了很大变化。如原凶神恶煞的佛像,经过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改变,变成了中国人喜欢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形象,观音菩萨也由男性变成了女性。 中国佛寺开元寺供奉印度教神像,并树立印度教石柱。 开元寺大雄宝殿后面门廊上,有对造型别致的辉绿岩石柱,高2.7米,16角形。其上、中、下部为四方形,各有圆盘,分别雕刻着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故事和花卉图案。 【参考】 印度教三大主神: 梵天 (世界的创造者) 毗湿奴(宇宙维持者,地位最高的神) 湿婆 (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 【中西亚文化交融在泉州:妙音鸟】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时间:明清之际到近现代 外来文化主体:欧洲、美国、日本文化。 内容: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研究】 “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稣会士的东来。 欧洲耶稣会成立于16世纪40年代,耶稣会士初到中国则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 (1)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 (2)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明朝国力强盛,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意识到,在中国传教不能采用当时在基督教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征服策略,而须采用适合中国的策略,与儒家思想进行调适; ■在明朝末年社会剧烈变革的冲击下,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受经世致用思潮影响的中国士大夫,在对基督教和西方科技知识有所了解后,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益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