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调考政治解析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26分)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正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是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服务环节,淘宝、微店、打车软件、P2P、O2O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答案:(1)2010—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增长;(2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分) 材料二 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10分) (2)①抓住“互联网+”提供的机遇,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推出高质量产品。(4分) ②借助“互联网+”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分) ③借助“互联网+”关切用户需求和体验,形成良好口碑,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打造品牌。(3分) 说明:若答出“通过正当竞争,诚信经营”等可以替代要点③中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给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12分) (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贯通。“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既存在相互冲击,也可以相互适应,双方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6分) 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让“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企业发展。(6分) 说明:若答出“相互联结”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替代要点①中的“相互贯通”给分。 解析:该题以“互联网+”为话题,探讨了“互联网+”如何与各个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融合的问题。第(1)问要求学生能准确提取柱状图、折线图以及注释的信息,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描述信息、阐释事物的能力,做到语言精炼简洁。 试题材料二着力探讨了“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旨在说明这两者不是对立的。“互联网+”代表着创新,它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所带来的效益,显现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便捷、注重用户体验等特点和强大优势;而所谓“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种注重质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能认为“互联网+”就是简单追求“短、平、快”的效益,也不能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缺乏创新,保守僵化,两者可以在相互的冲击和适应中实现相互促进和提升。 第(2)问要求学生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探究我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落脚点在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传统的“工匠精神”。回答问题既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一般),又要善于从试题材料中把握“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各自特点(个别),并实现由一般向个别的演绎。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用“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观点铺陈而缺少演绎分析,是不够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10分) 第(3)问是从哲学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矛盾的相关知识;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再次,需要学生善于提取和解读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最后,要能准确定位知识,有针对性地依据材料和设问来组织答案。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12分) 26.(26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不仅影响从古至今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深刻影响国家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比如,古代仁人志士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