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绪论详解.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绪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广义上: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 狭义上: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中国古代——“史” ;二、为什么学习历史?;1.增长知识——育人。 司马迁: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2.借鉴、吸取古人经验与教训,指导今天的各项工作——正误。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3.关乎国家治乱兴亡——资政。 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 [huī,破坏]人之枋[bìng]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毛泽东: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要懂得些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胡锦涛认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 习近平认为,“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学习历史,避免两个错误倾向: 1.“历史无用论”。 “对个人无用”:与自己的评奖、考研、学位、就业、出国关系不大,无法迅速转化为物质资源,如金钱、名利、工作, “对国家无用”:“少点中国历史,多点世界”、“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 ;对个人的意义;2.避免历史虚无主义论。 是指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凡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种“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他们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否定共产党的历史结论和历史文化观念。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三、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170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大历史观之黄仁宇(中);;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 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之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作者近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之一,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