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曲五首》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 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元曲相关知识 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 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在字数方面,无论小令或套数,都要 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 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 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气脉 连贯、词意清楚。这些额外加添的字 称为衬字。一般都使用口语。 在音韵方面,元散曲没有入声,余下的平、上、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比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但是散曲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有时甚至是每句一韵。在这方面,格律又较诗、词严格。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 《鲁斋郎》《拜月亭》 散曲:《四块玉》 《闲适》 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知人论世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1.本曲由“十二月”“尧民歌”两支曲子构成,请说明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如何实现既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的。 1.内容上两支曲子表达的情感一致。前曲重在写景,描写了遥山、远水、柳絮、桃花、香风、暮雨等景物,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两支曲牌前景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共同把离人的相思表现得缠绵悱恻。 2.结句“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2.(1)用典。化用了前人诗句,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表达了人物的别绪。 (2)此句极言人因相思而消瘦,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离别带来的痛苦之深。 (3)夸张。诗人用“宽三寸”来表达离别之痛,相思之重。 (4)设问。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问句形式,表达了自己面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别后的相思和悲苦。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