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皮肤科诊疗常规.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皮肤科诊疗常规 一、湿 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一)急性湿疹 1、急性发作 2、常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全身。 3、损害多形性,红斑基础上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集簇呈片状,边缘不清,常因搔抓出现糜烂渗液,如伴继发感染可有脓疱脓液及脓痂,相应淋巴结可肿大。 4、自觉剧痒及灼热感。 5、病程2-3周,治疗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6、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海绵形成和水疱,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展,周围有淋巴细胞,少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二)亚急性湿疹 1、急性湿疹经治疗,红肿及渗出减轻,进入亚急性阶段,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 2、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及糜烂。 3、自觉瘙痒。 4、经久不愈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1、常由急性及亚急性迁延而成,或少数开始即呈慢性。 2、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 3、损害为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癣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及鳞屑,边缘较清。 4、自觉明显瘙痒。 5、病程慢性,延续数月或更久。 6、病理变化为表皮棘层肥厚明显,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可轻度变粗。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部湿疹需与手足癣相鉴别,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损害边缘清楚,真菌检查阳性可以确诊。 治疗原则 1.去除可疑病因。 2.避免局部刺激。 3.内服抗组胺药物,对急性泛发或多种疗法无效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4.局部治疗:急性期用溶液冷湿敷,无渗液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急性期缓解后,可外用氧化锌糊剂或皮质激素霜剂;慢性期可用软膏或酊剂;对慢性局限性皮损,可用浅层X线照射、液氮冷冻治疗,或外贴肤疾宁、皮炎平软膏。 二、荨麻疹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基本皮损为风团,呈鲜红色和苍白色,大小不等,疏散分布,能相互融合成环形、地图形或不规则形。 皮疹速起速退,成批发生,每日反复多次。消退后不留痕迹。 部分病例人工划痕试验呈阳性反应。 有剧痒、烧灼或刺痛感。 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如有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应警惕有无感染。 6、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升高。若伴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增多。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丘疹性荨麻疹:为风团性丘疹或小水疱,多发于儿童,好发于腹、腰、背、臀及小腿,群集分布,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 多形性红斑:损害好发于四肢末端,皮疹为多形性,以虹膜样或靶样损害为特征,皮疹 较持久。 3、外科急腹症:伴腹痛的荨麻疹需与外科急腹症疾病如阑尾炎等区别,前者腹痛与皮损呈平行关系。后者右下腹疼痛较著,有压痛及反跳痛,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原则: 1.尽可能去除一切可疑病因。 2.可选用一种或多种抗组胺药。 3.喉头水肿者:1:1000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高血压及心脏病者慎用。 4.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酌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不用于慢性荨麻疹。 5.局部治疗主要为安抚止痒,如外用1%樟脑炉甘石洗剂。 三、药物性皮炎 病史、体征、辅助检查 有用药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4-25日,平均7-8日内发病。 发病骤然,除固定性药疹外,大多于1-6日皮损遍及全身。 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荨麻 疹型、湿疹型、紫癜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等。 重症药疹可累及各脏器,如心肝肾受损,可发生相关的症状。 皮肤试验及激发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实验检查:有的出现血白细胞升高及嗜酸粒细胞升高,有的则出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血 小板减少。重症药疹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鉴别诊断 应与猩红热、麻疹、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相鉴别。 猩红热或麻疹:皮疹色较暗,痒轻或无,全身症状重,有传染病应有的其他体征,如麻疹的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 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但有明确的服药史,且发 病较急。 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需与Lyell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及结构式近似的药物,对易致敏的药物应慎用。 2.加强排泄,多饮水或静脉输液,必要时可应用利尿剂。 3.应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和钙制剂等。对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或改用口服,直至停药。 4.预防和控制感染。 5.重症药疹,特别是造血系统损害或有大面积渗出的病例,应尽早输全血或血浆。 6.局部治疗,以保护、止痒、散热、消炎为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