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病原生物学全套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的发现   微生物在地球上已存活38亿年,但真正观察到微生物的时间在17世纪中后期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境观察到,从此,知道了微生物的存在,开始研究发酵与微生物的关系。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发现酒变酸可能是微生物的有害作用,然而创立了消毒灭菌方法。   此后德国科学家柯赫(Koch)发明了纯培养,用灭菌平板培养基分离到单一菌珠形成的单个菌落。   1929年弗来明(Fleming)发现了青霉菌的抑菌现象——青霉素。   20世纪初,微生物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迅速,进入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中国人民对微生物的利用有5千年文明史,但对微生物的系统研究是20世纪初,最早是一批西方留学归来的科学家开始系统介绍微生物学知识,从此开始微生物学研究。   1910-1921年间,伍连德用近代微生物学知识对鼠疫、霍乱的防治研究,同时建立了中国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居国际领先地位。   20世纪30年代进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性研究,如汤飞凡等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方面做出了高水平成绩,如沙眼病原体分离和确证具有国际领先。   一些高校开始设立酿造科目,如魏岩寿等在应用微生物、工业微生物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戴芳澜等创立了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   陈华癸和张宪武对根瘤固氮菌作用研究开始了农业微生物学。   高尚荫创建了我国病毒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   总体看,新中国成立之前,微生物学研究力量较弱,且分散,未形成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有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微生物学人才。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的专业工作者瞄准世界微生物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生物安全 Biosafety 一、概念:   生物安全是生物技术安全(Safety of biotechnolgy)的简称。   狭义讲: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在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危险(害),特别是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威胁。   广义讲: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生产,从技术研发到经济活动,从个人安全到国家安全。都涉及生物安全问题。 二、起因:根据ISO 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和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2003年修订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起草(车凤翔),经国务院69次常务会议通过,形成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凡属在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相关人员,都应履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管理   国务院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类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实验室对病原微生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