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预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体特点 演讲词,实用文体之一。就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又叫演讲稿。演讲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 一篇成功的演讲词在内容上需具备逻辑性、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等特点和形式方面的艺术性,应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①第3段中“纷繁芜杂”与哪个词对比?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② 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此句起什么作用?“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有什么关系? ③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和“主要的”具体指什么? ④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马克思的自白》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二)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推荐书目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卡尔·马克思传》(戴维·麦克莱伦) 随笔 根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马克思在故乡特里尔的故居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 ——列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稿 悼词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述哀) 追述死者的生平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歌功) 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颂德) 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的特点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一、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特点理文章的结构。 一.(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二.(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三.(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理论贡献⑶-⑸ 两个“对于” (总纲) 不可估量的损失⑵ 马克思逝世⑴ 实践贡献⑺ 两个发现 (点~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⑹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思想家 革命家 深远的影响⑻ 敌人 人民 驱逐 诽谤 诅咒 尊敬 爱戴 悼念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⑼ (一) (二) (三) 二、揣摩语言的含义 含义:一是辨析词句的深层含义,二是品味语言的感性色彩。 目的: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方法: (1)联系语境: 内部语境(上下文、文章中心、创作意图等); 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 (2)善于抓取关键语句: A、领起句、过渡句、总括句和承递性语句; B、具有指代意味的语句; C、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 D、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 E、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 F、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 G、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的语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