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进一步提高带钢机械性能浅析.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进一步提高带钢机械性能浅析

关于进一步提高厚度3.0mm以下带钢机械性能浅析 物理试验室对带钢按炉做性能检验发现,近期我公司生产的带钢机械性能指标有了明显改善。为发现相关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我们到轧钢车间进行了实际考察,发现轧钢厂在稳定工艺操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也发现有可待改进的地方,提高带钢性能指标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按国标GB/T700-2006标准组织生产的Q195、Q195L、Q215、Q235、Q235B等钢种的机械性能合格率由原来的10%左右(主要是塑性指标不合格)提高到90%以上,证明我公司带钢质量有了一个不小的飞越。但是,我公司生产的带钢主要做为冷轧厂的原料,机械性能指标(主要是塑性指标)应当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塑性指标。在我公司没有炉后精炼的冶炼条件下,提高钢质的纯净度还有一定困难,特此提出严格执行现有的工艺制度和有针对性的改进一些工艺制度提出一些浅见,供领导分析参考。 加热制度 建议在原来加热温度的基础上提高30—50℃,并适当延长加热时间,严格避免冷热坯同炉不同温,达到奥氏体均匀化并保证粗轧的开轧温度,杜绝钢坯里外温度不均产生的热应力给粗轧、精轧带来不良影响。 初轧温度 建议开轧温度≥1150℃以上,适当增加中间坯厚度,防止精轧入口温度过低,过早向铁素体转变,造成精轧压下困难和加工硬化(强调坯料长度为10m)。 精轧温度 建议精轧入口温度在1050℃以上,以保证终轧温度在850℃以上。在精轧后根据厚度规格的不同调整层流冷却,防止温度损失过快,禁止在两相区轧制,过早产生铁素体以防止加工硬化,(金相检验发现有加工硬化趋势)降低塑性指标,并使金属机械性能产生各向异性。在精轧过程中采用高温高速的方法(在轧机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减少在线时间以减少温度损耗,减小带钢头部和尾部的性能差异。 卷曲温度 制定合理的卷曲温度是保证塑性指标的有效方法。卷曲温度过低,从而导致带钢塑性降低、强度增高。建议卷曲温度不低于650℃。 以下是相同轧制制度下带钢厚度15.4mm放大100倍和厚度2.5mm放大200倍的图片对比: 厚度15.4mm Q195 100X 厚度2.5mm Q195 200X 不同厚度带钢的机械性能指标: 带钢厚度mm 屈服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延伸率% 冷弯 15.4 240 390 32.2 合格 2.5 380 462 30 合格 15.4mm厚带钢晶粒度为8.5级,机械性能均合格;而2.5mm厚带钢晶粒太细无法评级,抗拉强度明显超标(国标315-430MPa)。在相同的轧制制度下,薄带钢与厚带钢的晶粒状态、强度指标明显不同。薄带钢在轧制过程中与外界接触面积大,温度损失快,故应针对不同厚度带钢制定不同的温度制度。建议适当增加中间坯厚度以保证轧制温度提高薄带钢的卷曲温度。 以上是我物理试验室的一些浅见,希望能为提高我们的带钢质量进献微薄之力。 技术部 物理检验室.李绍明 2007年8月4日 2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