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十讲北宋中期诗坛之繁荣.pptVIP

中国文学史第十讲北宋中期诗坛之繁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史第十讲北宋中期诗坛之繁荣.ppt

北宋中期诗坛之繁荣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歌 第一节 欧阳修倡导诗文改革 一、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这一场文学变革与当时政治方面的改革相互关联,是自上而下、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进的。早在天圣年间,范仲淹就提出过“时之所尚,何能独变”,希望朝廷“敦谕词臣,兴复古道”(《奏上时务书》),而朝廷也确实几次下诏,从政治意义上提出改变文风的问题,如仁宗天圣年间曾诏斥文人“竞为浮夸靡蔓之文”,要求学者“务明先圣之道”,并指令从朝廷文件入手“矫文章之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108)。领导这种性质的变革,当然需要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而欧阳修具备这一基本条件。 其次,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欧阳修喜欢扬人之美,并利用其知贡举的权力地位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 如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名位不显,欧阳修却以诗坛宗主相视,使他们声誉大张; 曾巩落第,欧阳修为他写序饯行,令人刮目相待,后又在知贡举时把他录为进士; 对王安石,欧阳修不仅两次加以推荐,而且在赠诗中给予极高的称评; 三苏中,苏洵以一默默无闻的布衣身份,经欧阳修的推荐和鼓吹而名动海内,苏轼、苏辙则是欧阳修知贡举时选拔于前列的,苏轼尤其受到他的推重。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和政治家,欧阳修的眼光、涵养,确实是不同一般的。 再次,欧阳修具有通达的文学观:欧阳修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包容性的文学主张。他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但他又反对矫枉过正的“太学体”,同时对杨亿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六一诗话》)颇为称赞,认为他是 “真一代之文豪也”(《归田录》)。在文道关系上,主张文道并重。提出尊韩的主张,但只取其文从字顺的一面,扬弃其奇险僻怪的一面。等等。 二、欧阳修的诗文:欧阳修不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而且在诗歌、散文、词的创作方面有特出成就 ,具有典范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食糟民》、《边户》等针对具体现实问题,有感而发。 名篇《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评: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全诗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 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昆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昆体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象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梅苏”。有《宛陵先生集》。 梅诗的特点:题材日常生活化,风格追求“平淡”。 政治诗:如《田家语》借农民之口,揭露了老百姓不堪负担、田稼荒废的情形;《汝坟贫女》又用一位贫女的口吻,述说了被征服役者的悲惨遭遇。 题材日常生活化:譬如他写破庙,写丑而老的妓女,甚至写虱子、跳蚤,写乌鸦啄食厕中的蛆…… 追求平淡:梅尧臣曾自言:“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试卷》) 代表作《鲁山山行》、《东溪》: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鲁山山行》)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东溪》) 二、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 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 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有《苏学士文集》。 政治诗:如《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 《城南感怀呈永叔》写民间由于饥荒而出现的惨状:“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