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两仪点穴拳”系列之一 稀有拳种深埋豫东“四等小县”
点穴,是中国功夫中的武功绝技,更是功夫电影和武打小说中的重要卖点。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大都有这种情节:高手飞花摘叶打人穴道,伤人于无形。热播剧《武林外传》中盗圣白展堂,花哨地摆个手势,喊着“葵花点穴手”,天天都把别人点上几回,如同家常便饭。但观众分得清楚,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如果现实生活中,你碰到一位71岁的农村老人,膀不动身不摇,不需凝神运气,只要在你身上一点,轻则四肢酸软,走不了道,说不出话,重则或晕或瘫或哑或原地崩溃,你信还是不信?
不信,我也不信。直至亲眼见到。
这个老人叫张震领,这种拳术叫两仪拳,又名两仪点穴拳、过气拳。除了点穴解穴之功,两仪拳有一套完整功法,有两仪棍术、刀术、六路螳镰和两仪暗器,还有两仪药方疗伤治病。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只存留于河南沈丘。
2009年9月中旬,带着许多疑问,我走近这个拳术。
两仪拳的存留地沈丘,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记者在沈丘采访时,所见所闻印证了这点。
河南省方志学家杨静琦先生曾在《中州史志》上发文,对沈丘有如下评述:
“沈丘,位于河南省东南边沿黄河南泛的冲击扇,地处黄淮平原,是古浸丘之地。自古穷得出名,春秋楚国宰相孙叔敖曾对其子孙讲道:‘其地(指浸丘)不利,而名甚恶。’请封此地无人相争。后果安延七世不绝。其地所以土地贫瘠,因自古黄河南泛,常注入县……加之境内客水过境,形成县境内地势低洼,湖坡甚多,缺乏治理形成‘潦则成湖,旱则成坡’,有雨水灾,无雨旱灾,种不得收,十年九歉。沈丘县在解放前是一个地僻民贫,交通闭塞、工农业十分落后的四等小县,人民苦难深重。旧县志多处记载岁大饥民相食,饿殍载道,民不聊生。”
如此贫瘠之地,偏有尚武之风,为什么呢?这要跳出沈丘看一看。
地理概念上,周口沈丘所处黄淮平原,自古是游侠聚集之地,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湘楚文化融合,培育出当地人仗义尚武、好酒好面子之风。这种民风,至今仍可从日常细节中得窥一二。比如好酒之风,在包括河南周口、商丘及山东西南、安徽大部的淮北之地,大小酒厂几十家,多是地方酒,销售范围有限,大多被这些地方的人喝了。沈丘酒风亦盛,张震领先生自称“年轻时一顿能喝三斤”。好酒者多有豪侠之气,豪侠者又多尚武,两者关系微妙。这是沈丘尚武的原因之一。
生态因素造就尚武之风
专家们还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整个淮北的尚武风尚——因乱世而尚武。
美国著名汉学家裴宜理先生在名著《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1845-1945》中,以一个世纪(1845~1945)的淮北地区作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了这片土地上的三个事件——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运动,探讨这一地域经常发生变乱的内在动因。
据裴氏看,生态因素是淮北发生持久变乱的大前提。这里土地贫瘠,人口密度大,常年受黄淮决堤之害,人们被迫采用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掠夺性策略和防卫性策略。淮北有尚武传统,各种拳会组织和秘密结社司空见惯。和其他地区相比,民众更易集结,形成武装力量,为了获得维持生存的资源,投入到这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当中。应用掠夺性策略便是“匪患横行”,实施防卫性策略便是民间大兴尚武之风。
在这种区域性生态因素主导之下,沈丘尚武之风一直延续。编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沈丘县志》记载:“1956年,县里开始把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内容,县体委不断举办短期武术培训班,组织各种比赛。县里拳师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现在全县有武术拳师60多名,中心武场50多个,学员4000多人。”
在沈丘采访时,我多次听到沈丘人的尚武之语。周口体育局副局长张志民先生对我讲:“沈丘尚武,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文则武,这都是正事大事,家长很支持。而且学武比学文更费钱费工夫,为啥讲‘穷文富武’,一是学武拜师要花钱,二是孩子学了武,惹是生非也不好办。”申段庄老农申耕田讲得更朴素:“练拳,这是正事,男人不练拳,让人看不起。农忙时正收麦子,小孩说出去玩,那不行,说去练拳,丢下活就管走。”
武术,在这个豫东“四等小县”中,有其深厚的生长土壤,这是历史必然。但一个拳种能顽强存活于沈丘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村申段庄”里,又有其传承上的偶然性。这其中,历代掌门都是关键性的人物。
传承艰难薪尽火传
1958年创刊的权威体育杂志《中国体育》报道:“两仪拳倡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元明两代民间禁武,两仪拳传承出现极大困难,后来只在清朝皇族和大内侍卫间传承。清嘉庆年间,一位武状元开始进入内廷,又由于不满官场龌龊,自愿流入民间,两仪拳流派师承才开始为世人所知,但恐怕语涉宫廷秘闻的武状元惜字如金,只说自己是两仪拳第十代掌门,此前传承渐渐湮没无闻。武状元把自己的武功传给了第十一代掌门人魏洪申,魏洪申传段升堂,段升堂传侄子段勤功,段勤功传女婿张震领,为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