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州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
第五节 闽侯尚干五虎山火山—沉积地质作用
路线: 尚干→单落厝伐木路→老鸦虎(尾虎顶)→白湖岭(一天)
任务:
(1)观察火山沉积地层,了解其岩性特征、岩石类型和产出特点、地层单位的原则。
(2)观察岩层的层理、沉积韵律,分析其沉积环境的岩性标志。
(3)观察不同年代岩层呈现不同地貌景观的差异风化;由岩性、产状和断裂造成的地貌景观。
(4)从地层和地质构造重塑五虎山古环境和变迁史。
(5)了解穿越法、追索法。
(6)向斜和断层构造的野外观察。
学生准备工作:
(1)预习火山作用特征及火山机构特点
(2)预习火山—沉积作用特征
(3)预习五虎山实习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火山活动特征
①五虎山实习区简介
五虎山位于福州市南约25公里处,闽侯尚干镇西,北临乌龙江畔,东接尚干-扈屿-大义冲积平原,西靠南通冲积平原,南部山岭连绵。闽江下游最重要的支流大樟溪自永泰东流经本区北部往北注入乌龙江。尚干平原上水网密布,河道弯曲,土地肥沃,闻名的“扈屿尖”大米就产于此。五虎山古称方山,因有五个主峰巍峨耸立,形似五只卧虎而得名(照片3-67)。最高峰尾虎顶(又称老鸦虎)海拔高程611米,位于西南端,往东北顺序为鸡尾虎(又称岐尾虎)567.8米,白面虎569.3米,虎仔560米,碎虎545.9米。五虎雄踞,俯瞰着尚干平原和乌龙江水。五虎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元末陈友定曾在此遣兵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五虎山上,自古产有金橘珍果,因味甜美,被视为神果。
五虎山周缘地势陡峻,自内渐趋平缓呈盆地状态,方山水库位于其中,外围低缓山坡环绕,水系沟谷呈辐射状、聚辐状和环状分布,其南面尚干有三溪口水库,这些水库都是利用山间谷地天然汇水地形筑坝构成的。
照片3-67 五虎山全景
五虎山面积约40平方公里。山体的主体(约占四分之三)是由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地层组成。石帽山群划分为下、中、下三个组,每组又划分出两个岩性段,各组下段主要为沉积岩,上段为喷发岩,构成三个沉积-喷发旋回。沉积岩主要由紫红色、砖红色凝灰质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下部(中组下段下部)细屑为主(粉砂岩、泥岩)往上粗屑增加,粗细韵律交替愈为频繁。喷出岩以爆发型为主(熔接凝灰岩、晶屑凝灰熔岩、角砾熔岩),宁静溢出型较少(英安岩、钾长流纹岩),早期偏酸性,中期为中性、中酸性,晚期酸性偏碱性,喷发规模逐渐增大以晚期最强。上侏罗统南园组在本区出露不完全仅见其第三段和第四段,见于山体的外缘主要为紫灰色流纹质熔接凝灰岩和晶屑凝灰熔岩。由于岩性的差别,各组段地层形成的地形地貌有明显差别,石帽山群上组上段组成山体的各最高峰和陡崖地形,中组上段形成陡斜坡地形,中组下段中上部形成中等斜坡地形,下段下部和下组以及南园组地层形成缓坡、平粱、园丘地形。
五虎山火山洼地为一长轴作北东东向伸延的近封闭的向斜构造,核部由石帽山群上组组成,东南翼比较完整,西北翼收到断裂破坏严重,东北端比较完整,西南端由于晚期正长斑岩的侵入而破坏。本区断裂构造主要有三组,一组为北东东向,主要构成山体与南北平原的界邻断裂;另一组为北北西向,主要发育在洼地的中段;还有一组北西西向为山体东端与乌龙江的界邻断裂以及西端与岩体接界的断裂。山体岩层的倾角总体上自山下往山顶有逐渐变小的趋势(从40°左右→30°左右→20°左右)。
五虎山地区自中生代晚期至今,一亿多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早侏罗纪晚期这里曾是一个北东东向的较大型的火山洼地,喷发堆积了近千米厚的火山物质。早白垩世开始虽曾宁静和遭受风化剥蚀,但余威末尽又再度喷发,在低洼地堆积了近两百米厚的熔接凝灰物质。早白垩世中期早时火山变为大的湖泊盆地,沉积了五百多米的碎屑物质,这时显中性,中酸性。中期早时的气候从干、湿交替渐转干热为主,周围剥蚀区不断抬开;侵蚀作用不断增强,粗屑物质增多,由于侵蚀作用周期性的强弱变化,使盆地沉积物韵律结构十分明显。中期晚时,终于发生新的一次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爆发,形成200—400米厚的火山堆积物。早白垩世晚期早时火山又宁静了,但周围地壳上升侵蚀加强,湖盆下降堆积了400米厚的较粗的碎屑物质;晚时湖盆消失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发生在了湖盆里,形成了十几个火山爆发中心,它们冲破盖层,形成了破火山洼地,酸性熔接凝灰物质、角砾物质爆发和堆积在火山附近,间而有熔岩流溢出盖于地表,这次喷发物堆积的厚度超200米(可能更厚,因被剥蚀而无法测得)。晚白垩世燕山晚期地壳运动使火山洼地中的全部沉积——火山岩系地层发生褶皱、断裂,伴随着有小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顺构造裂隙和断裂,有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钾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辉绿岩等侵入。新生代本区发生新构造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主要是断块运动性质,继承三组老构造断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