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业 19、进水条件和出水水质要求相同时,如果单从反应动力学的角度来考虑,采用推流式曝气池和完全混合式曝气池,哪种所需要的池容较小? 21、吸附再生法中的吸附池与A-B法中的A段都可以称为“吸附池”,试分析比较其异同之处。 15、(⑤)试用动力学公式设计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废水量为10000m3/d,进水溶解性BOD5为120mg/L,出水溶解性BOD5为7mg/L。为了确定曝气池尺寸,选用污泥龄为10d,MLVSS为2000mg/L,试验得到的动力学常数为Y=0.60mgVSS/mgBOD5,Kd=0.06d-1,Ks=60mg/L(BOD5)和vmax=5.0d-1。 (四) L-M模式的应用(基本方程的推论) C.第三导出方程——回流比R与?c之间的关系 对曝气池的生物量进行物料衡算: 曝气池内生物量 的净变化率 = 生物量进入 曝气池的速率 - 生物量离开 曝气池的速率 ? 由于 所以: 所以: 回流污泥 二次 沉淀池 废水 曝气池 初次 沉淀池 出水 空气 剩余活性污泥 ? (四) L-M模式的应用(基本方程的推论) D.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之间的关系: ?产率系数( Y )是指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合成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 ?表观产率系数( Yobs )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测定的污泥产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 D.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 由于 所以: D.产率系数(Y)与表观产率系数(Yobs): 该式还提供了通过试验求Y及Kd的方法,将其取倒数后得: 以1/Yobs对?c作图,即可求得Y及Kd值。 其中: E. ?c与Se及E的关系: Se~ ?c Se\E ?c 0 E ~ ?c (?c)min 最小污泥龄 对于一个活性污泥系统有一个(?c)min 可以通过假定Se = Si 并代入 一般KsSi,所以: 则有: (五)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动力学参数Ks、vmax、Y、Kd是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 1、? Ks、vmax 的确定: 将式: 取不同的曝气时间(t)值,即可计算出不同的 取倒数,得: 式中 所以 图中直线的斜率为 绘制 关系图, 截距为 (五)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2.? Y、Kd 值的确定 取不同的?c值,并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Se值,代入上式,可得出一系列的q值。 绘制的q ~ 1/ ?c的关系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Y值,截距为Kd值。 思考题:推导L-M模式中有关的公式。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的主要公式: Monod模式: 两个基本方程: 推论一:高基质浓度 推论二:低基质浓度 L—M模式: 基本概念: L—M模式的基本方程: 第二基本方程: 第一基本方程: L—M模式的导出方程: 第四导出方程: 第五导出方程: 第三导出方程: 第一导出方程: 第二导出方程: 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的应用 例3:IAW的ASM系列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ASM1、ASM2、ASM2D、ASM3; ASM1 1986年,Henze等人 有机物氧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有机物——易生物降解、缓慢生物降解 ——溶解性、非溶解性; 对活性污泥生物絮体的组成也作了定性划分。 结合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以矩阵形式表述,便于计算机编程计算,还能给出生化过程物质转化的明确途径, 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污水处理新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方法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软件开发的通用平台 基于ASM 1开发的工艺软件能有效地模拟实际污水厂的运行情况,尤其是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设计。 ASM2、ASM2D 1995年,Henze等人; ASM 2引入了聚磷菌,增加了生物除磷过程、厌氧水解、发酵及与聚磷菌有关的4个反应过程,模型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1998年,又发表了ASM2D; 将ASM2模型中的聚磷菌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可以进行反硝化,即反硝化除磷细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Removal Bacteria,简称DPB)。 ASM3 1999年,国际水协会(IWA)正式发布了IAWQ活性污泥模型ASM 3。 修正了ASM 1的某些缺陷,增加了有机物在微生物体内的贮存过程,将以水解反应代表的衰减过程改为用内源呼吸过程来解释,从而更逼真地展示了衰减过程。 将异养菌与硝化菌的衰减过程清晰地分开了,使得ASM 3的COD数据流比ASM 1简单了许多。 *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第三节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设计 第四节 厌氧和好氧技术的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