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 成人男性每L血液130~180g,女性每L血液110~140g,正常变动范围为±20g。 新生儿每L血液可高达230g,以后比成人略低,再逐步增加,约到15岁时,稳定在成人的水平。 1 gHb能与1.34 ml氧结合, 100 ml血液约携带20 ml氧。 (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选择通透性:气体、尿素、负离子 2. 可塑变形性: 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小,变形能力越小; 粘度越大,变形能力越小; 细胞膜弹性降低,变形能力减小。 3.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沉降率(ESR):抗凝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血沉管中第1h末下沉的距离(mm),简称血沉。 叠连→ESR大→悬浮稳定性小。 4.渗透性溶血和溶血 渗透性溶血 (hemolysis):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 血影 (ghost) 红细胞发生溶血后,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血影细胞(ghost cell)。 (四)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Prod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RBC 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蛋白质、脂类和糖 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内因子 3. 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一亿六千万个/min) 衰老破裂 变形能力降低被吞噬 (一)形态、数量和分类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变形运动和血细胞渗出(diapedisis) 游走、趋化性 吞噬作用 能作变形运动,选择性地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和机体自身的坏死组织及衰老的红细胞,起着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急性炎症期间,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脓细胞 4. 单核细胞(monocyte) 直径为15~20um,圆形,体积大,核不分叶,呈肾形或马蹄形。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主要功能: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 键作用。 吞噬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 分泌功能; 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杀伤肿瘤细胞。 5. 淋巴细胞 7、NK细胞:在免疫系统被激活前就起到破坏病毒和肿瘤细胞的作用,它能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所发生的变化细胞。 (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过程 2. 影响因素 血细胞生成素(hematopoietin) 或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包括:白细胞生成素和EPO;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三)血小板的生成调节 造血干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原始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血小板。 一个巨核细胞产生200-7700个血小板。 从原始巨核细胞到释放血小板入血约需8-10天。 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TPO)。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 粘附(Adhesion)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小板膜糖蛋白、 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 、血浆成分(von Willebrand 因子,vWF) 2. 聚集(Aggregation)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ADP是PLT(Blood platelet)聚集最重要的生理性物质;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 3. 释放(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颗粒内容物向外排出。 致密体:ADP 、ATP、5-HT、Ca2+等 α颗粒:β-血小板巨球蛋白、PF4、 PF5、 vWF、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等 溶酶体: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 4. 收缩 (Contraction):可引起血凝块回缩Clot Retraction和血栓的硬化 5. 吸附 (Absorption): 血小板吸附血浆中许多凝血因子.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二、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原理 1. 凝血因子 (Clotting Factors)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按国际命名编号的12个凝血因子(FI~FXIII,FVI除外) 2. 血凝的基本过程(瀑布学说) 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X→Xa) ②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