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呼吸道病毒.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呼吸道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致病性与免疫性 严重者可出现气促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X线胸片可见片状或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状改变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二)SARS冠状病毒 一、冠状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3. 防治原则:“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二)SARS冠状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图为正压医用安全防护头罩,使用这种头罩,外界空气不经净化将无法进入,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在2003年全国防治“非典”的战役中被使用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生物学特性 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单股负链RNA,球形病毒 有包膜,其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融合因子刺突 仅含一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弱,对脂溶剂敏感、紫外线和加热均可使其灭活 二、腮腺炎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惟一宿主 病毒通过飞沫或污染物品直接传播。学龄儿童为易感者,好发于冬春季节,潜伏期2~3周 病 侵入 呼吸道上皮细胞 血 腮腺及 毒 面部局部淋巴结 流 其它器官 二、腮腺炎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发热,乏力,肌痛等 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病毒性脑炎,获得性耳聋等 导致不育症和儿童期获得性耳聋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二、腮腺炎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3.预防原则: 隔离患者,防止传播 疫苗接种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多用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 二、腮腺炎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生物学特性 引起风疹的病原体 球形、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 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其惟一自然宿主 三、风疹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致病性与免疫性 呼吸道传播 儿童是主要易感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麻疹样出疹,但症状较轻,伴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随之面部乃至全身出现浅红色斑丘疹 成人感染后症状较重 孕妇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可垂直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孕妇血清抗体有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作用 三、风疹病毒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3.预防原则: 对风疹抗体阴性的育龄妇女接种疫苗 加强对孕妇进行风疹病毒感染的监测 三、风疹病毒 学习小结 本章重点介绍了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抗原构造、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流感的预防原则与方法 本章介绍了麻疹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原则与方法 本章介绍了SARS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的致病特点,所致疾病临床特征,预防原则 思考题 1.简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2.简述流感病毒的致病和防治原则 3.简述SARS的预防原则 人民卫生出版社 呼吸道病毒 学习目标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防治原则 2.掌握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原则 3.了解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4.学会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前 言 呼吸道病毒感染 90~95%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 病毒侵犯上、下呼吸道粘膜并在其中增殖,破坏局部上皮、纤毛运动停止,产生各种呼吸道症状,易继发细菌感染 感染力强、传播快、所致疾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 第二节 麻疹病毒 2 第三节 其它呼吸道病毒 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属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us) 多次造成世界范围大流行,1918~1919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人死于流感 极易变异,成为当前防疫难题 单股RNA 球形或丝状 80—120nm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内层:核衣壳,核心含RNA、核蛋白、 RNA多聚酶,基因组分7-8个片段 结构 中层: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P) 外层:包膜外层,膜上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呈放射状突起称刺突,具抗原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 分型:NP和MP免疫原性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据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 亚型:甲型流感病

文档评论(0)

宝贝计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