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急症思路
中医治疗内科急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中医治疗内科急证本于古代 中医治疗急证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上溯春秋战国以远,下迄明清,代有发展。《内经》中的“卒病”、“暴病”、“暴疾”,乃现急证之同意词,是中医典籍中最早的急证术语。同时,《内经》中记载的急性病证达数十种,如《灵枢·厥论》中“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对急证的如此准确的描述和认只,对后世急证的辩证论治,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如《素间·至真要大论》中“急者缓之’,《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小大不利治其标”等急证治标求本的原则,仍然是如今治疗急证的重要原则之一。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急证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太阴脾胃虚寒,呕吐下利,用理中汤;心动悸,脉结、代,用炙甘草汤;厥阴蛔厥,用乌梅丸;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内迫胃肠,用葛根芩连汤;阳明燥结,急下之,用三承气汤;邪实在胸中或上脘者,用吐法,如瓜蒂散证;病邪在表,用汗法,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加术汤证;厥阴血虚寒厥,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少阴阳气式微,阴寒内盛,脉微细,但欲寐,厥逆下利,用四逆汤;热厥用白虎汤;黄疽用茵陈蒿汤;水气凌肺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水气凌心用真武汤;太阳蓄血用抵当汤;水饮用十枣汤等等。特别是伤寒证中提出一些对“卒死”者的急救方法,如药物吹鼻、鼻饲、舌下给药,温灸、保温、人工呼吸等多种抢救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对中毒的解毒措施。 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创用口对口吹气法沧救卒死病人的复苏术。他说:“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本书还记载了蜡疗和烧灼止血法,如以去节竹筒置于患部,灌注熔蜡和热蜂蜜进行筒灸,别具一格。本书又云:“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经腹减乃止。”这是放腹水的方法和适应症的最早记录,特别是用药物治疗急证方面有特效,如青蒿、常山治疗疟疾。汞剂治疗蛲虫病,用葎草治疗毒蛇咬伤,用羊肝治疗雀目暴盲等。还有用针与灸法治疗霍乱心腹痛,中风急证,疫病温毒,猁犬咬伤,大腹水等,对中医急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提出了对18种内科急证抢救方法,如发斑、烦渴、狂言、呕哆、发黄、衄血、下利、二便不通、胸内痛、腹胀、喘咳、虚劳诸急,关格、齿苦痛等等。 唐代至明清诸医家对急证的贡献更为突出。如孙思邈的《备急方》中27方专供急救之用,如至今仍广用的犀角地黄汤、苇茎汤、驻车丸、黄连汤、温胆丸等均出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特别提出的是,孙氏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导尿术的医学专家。 王焘在《外台秘要》记集了唐以前的多种多样的急证救治方法,包括灸法、熏吸法、吹法、导尿法、蒸法、浴法、熨法、通便法、坐药法等十余种。 金·刘完素善治火热病,创立了不少辛凉有效方剂,以清热通利为主,注意润泽脾胃,成为后世温病学说治疗热病之楷模。 张从正发挥了仲景汗、吐、下三法,力主攻邪,治疗急证,独树一帜,被称为“攻邪派”。 元·朱丹溪创滋阴降火法,对中风治疗,强调了内风为主,立论于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之说,是治疗急证中风之一大创举。此外,朱氏用石碱、石螺狮治胃痛,用荷叶、百叶柳花止血,用大黄止暴痢,用附子治外脱症等。金·李杲创立 “甘温除大热”法,治疗急证中多以益脾胃,升阳气为主,用补中益气治疗内伤发热,还用普济消毒饮治疗大头瘟,特别是用红花、桃仁、蒲黄、三棱、莪术等四十余种活血化瘀药,分别治疗中风、吐衄、急性脘腹痛等,至今仍用于急证治。 明张介宾对急救术的应用颇重视。如救暴脱“急掐人中、速灸气海数十壮”、“吐泻不止,灸天枢、气海、中脘”,对尿漪留用鹅毛管导尿等均为治疗急证之高见。 清·王清任首创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创立和修改古方30余首,以补阳还伍汤为首的补气活血法如今亦广泛应用.尤为突出的是逐瘀活血法,如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瘀,膈下逐瘀汤治疗腹部血瘀,身痛逐瘀汤治疗体表血瘀,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部血瘀,这些多被后世医家所采用,收到特效。 清·唐容川治疗血证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为急证血证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 叶天士揭示了温病特殊传变规律,即温病逆传之邪入心包急候,这种认识,叶氏前是均无深入认识的,并提出宜用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并提出须用牛黄丸、至宝丹。 吴又可创三焦辨证,治温热病重在清润救肺,对后世温病学术的发展及急证治疗责献极大。 王孟英创伏气新感学,特别是治疗霍乱提出伐毛、取嚏、刮焠、刺急、榻洗、熨灸诸应急之法、复详侦探、策应、纪律、守俭等要领。并他创立的新方如黄芩定乱汤、燃照汤、蚕矢汤、驾轻汤、致和汤等,为后世医家所沿用,迄今不失其临床意义。 2中医治疗内科急症如今大有创新 自70年代起,中医内科急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