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参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同课异构课件:1.2.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
高中地理精品课程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趋向。 2.掌握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走西口 闯关东 “雁南飞” “孔雀东南飞” “海归” “农民工” “高考移民” “下南洋”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8—10段落,了解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概念: (1)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国际 国内 当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分别是哪一种形式?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③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城市(城市化) 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农村→农村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城市→城市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发达国家: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5、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想一想: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 是引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 ”流向“ ”, 由 向 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人口多从 流向 ; 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迁移形式更加 。 自然条件 已开发地区 新大陆 旧大陆 未开发地区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永久性 多样化 [活动探究1]阅读课本P8—9段落和图1-2-1、图1-2-2,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原因 特点 具体流向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 非洲→美洲、亚洲 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美洲 阅读课文,举例说明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1、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 2、新兴城市的出现 3、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国际难民 5、环境移民 印巴分治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张家界、黄山市 巴勒斯坦难民 海地、汶川地震的移民 [自主学习2]阅读课本P10段落、图1-2-4,,了解“民工流” (1)原因: (2)主要方式: 主要目的: (3)流向: (4)影响:(对迁入地) ①有利: ②不利: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自发性 务工、经商 农村→城市; 内陆→沿海、工矿区 提供大量劳动力,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 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2.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等地,这说明( ) A.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 B.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C.交通、通信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D.气候条件影响人口迁移 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 A.国际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图1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人口迁出甲地 人口迁入乙地 图1 4.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甲地可能是( ) A. 沿海地区 B. 中西部地区 C. 平原地区 D. 经济发达地区 5.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甲地环境优美 B.甲地社会环境稳定 C.乙地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