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1前言剖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因工程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基因工程绪论 第二章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载体 第四章 基因工程的受体 第五章 基因克隆 第六章 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 第七章 植物基因工程 第八章 动物基因工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史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与应用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史 基因工程的诞生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遗传物质的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发现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限制性内切酶、质粒载体、逆转录酶 实践上的三大实验 重组DNA实验、科恩模型实验、真核基因异源表达实验 遗产物质的发现 1944 年 T· Avery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1953年 Watson and Crick,Nature 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发现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史 基因工程的诞生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遗传物质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发现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限制性内切酶 质粒载体 逆转录酶 实践上的三大实验 重组DNA实验、科恩模型实验、真核基因异源表达实验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1970年H· Smith 首次分离了Ⅱ型限制酶HindIII 基因克隆质粒载体的应用 逆转录酶的发现 1970 Baltimore and Temin同时发现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史 基因工程的诞生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遗传物质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发现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限制性内切酶、质粒载体、逆转录酶 实践上的三大实验 重组DNA实验、 科恩模型实验、 真核基因异源表达实验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史 基因工程的发展史 基因工程的禁忌 1974年 呼吁所有涉及重组DNA的实验应该暂停 1975年 只能使用试管中才能存活的实验细菌进行 1976年 严格禁止涉及致癌基因的重组DNA研究 基因工程的腾飞 1979年 宣布放松“守则”准许克隆病毒致癌基因 1982年 美国科学家育成超级鼠 1982年 基因工程产物人胰岛素进入市场 1990年 首次基因治疗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成功 1991年 美国倡导下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7年 美国人威尔英特克隆多利绵羊 发现新的II型糖尿病基因 2008年科学家对II型糖尿病基因进行了密切研究,并揭开了其中的秘密。最终10个基因可能与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关,这些发现将帮助专家精确锁定那些易患2型糖尿病的人群。 发现骨关节炎相关的基因 著名权威医学杂志《自然基因》(Nature Genetics)期刊2007年发表一项研究调查结果,中国与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分泌蛋白质的基因GDF5异变,是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发现儿童自闭症相关基因 发现自闭症病儿具有的变异型ENGRAILED 2基因,是没有自闭症的正常儿童所具有的两倍,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尽管还不清楚是否变异ENGRAILED 2基因本身导致了自闭症,但这明确表明一种相应的基因或DNA变异与自闭症相关联。 科学家正在解码肥胖基因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等研究机构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人体内一种名为PCSK1的基因发生变异后,会增加肥胖风险。到2007年底,科学家有望得出一份“肥胖基因”名单,从遗传角度解释超重现象。 有生物道德学家担心,允许 夫妇选择婴儿性别,会令某些国家男女不平衡的现象恶化。 不过这种技术费用高昂,不太可能在发展中国家普及,即使在美国也不是人人可以负担得起。 然而,这可能形成一种“设计婴儿”的风潮,导致将来只有穷人的后代才会肥胖又秃头,造成不同的“基因阶级”。 第一例基因治疗临床实验 基因治疗死亡病例 BT玉米的开发 “人心猪” “人心猪”指的并不是拥有人类心脏的猪,而是指拥有可直接移植到人体的器官的猪。 性别基因诊断 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1.基因工程与人类医疗保健 1.3基因治疗 将正常基因转入患者机体内,取代致病的突变基因表达所缺乏的基因产物,或通过基因调控的手段,有目的地抑制异常基因表达或重新开启已关闭的基因,达到治疗遗传病、肿瘤、艾滋病、癌症的目的。 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1.3.1 基因治疗方式 基因增补(gene augmentation) 基因修正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