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 第4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ppt

海洋生态学 第4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生态学 第4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

图4-11 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只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较小的波动,有一定的上、下限,也有可能有个长期的平均水平。 原因:复杂的种间关系、自我调节(如旅鼠、北极狐),种群数量明显的减少(甚至灭亡)和增加(甚至猖獗)大都与环境的突变或人类的干扰有关。 各种动物种群的稳定性程度并不一样,可划分为: ① 种群数量极不稳定:寿命少于一年 ② 较不稳定:生态寿命较长、出生率较高 ③ 较为稳定:寿命长、出生率低 (二)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对稳定性 1、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捕食对策、扩散对策等等,其中r–对策和K–对策关系到生活史整体的各个方面,广泛适用于各种生物类群,因而更为学者所重视。 2、能量分配原则(The principle of allocation):Cody(1966)提出任何生物做出的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 三、r–选择和K–选择 (一)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 r–对策者(r–strategist),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K–对策者(K–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容纳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在这种稳定的生境里,种间竞争很剧烈。 (二)生活史模式的多样化 两种极端对策之间是一个连续谱。即使同一类生物,其中有的比较趋向于r–选择,有的比较趋向K–选择。 大部分海洋真骨鱼类是偏向于r–选择,很多软骨鱼类(鲨、鳐)趋向于采取K–选择。 浮游植物通常属于r–选择的类别,但如果深入分析,也可发现有的也具有K–选择的特征。 ① 珍稀动物的保护、害虫防除及资源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 ② K–对策者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和一个灭绝点(X)。 ③ r–对策者由于低密度下可以快速增长,所以只有 一个平衡点S 。 (三)r–选择和K–选择概念的实践意义 图4-12 种群调节(regulation of population)就是指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 (一)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因素 作用于生物数量变动的因素非常多,可分为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和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内源性调节(endogenetic regulation)和外源性调节(exogenetic regulation)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盐度、气候等等。如灾变总是杀死一定比例的个体。 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和种群调节 1、早期生物学派(biotic school):种群数量增加,就会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因素对种群施加更大限制。大多数因素(气候条件)是灾变性因素,只杀死一定比例的个体,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只有少数因素(如捕食、寄生)属选择性因素,与种群密度有关。 2、 早期气候学派(climate school):Bodenheimer、Uvarov提出种群密度靠气候调节,气候可影响生物发育与存活,种群波动与气候相关。如昆虫的大发生。主要观点:①种群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②种群大发生与天气变化明显相关;③强调种群数量波动,不重视稳定性。 (二)非生物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 3、Pitelka(1960)与Achultz(1964)提出营养物恢复学说 4、50年代,Andrewartha、Birth等对气候学派发展作出贡献,他们反对把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也反对分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