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环二组 谢谢大家 开始演讲 太原为“并州”之来源 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刘彻,废去代国,复设太原郡,加强中央对太原地区的管辖,并亲临太原视察,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在北攘匈奴南败诸越,广拓疆土之后,为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统辖,首创“州刺史”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部治太原郡的晋阳县。这正是以后各代亦称太原为并州的确切渊源。太原所以简称并,也是原由于此。 太原为“龙城”的由来 太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10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北唐,考古学家在太原许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春秋时期,晋阳城问世,战国时为赵国的早期国都。十六国时期,前秦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都曾以晋阳为都。秦庄襄王在公元前246年置太原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置晋阳县,是太原、晋阳一地二称之始。汉代并州刺史部治此,是太原称并州之始 。东魏、北齐之“别都”史称“霸府”。隋代,太原是黄河域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晋阳,屡次扩建,封其为“ 北都”、“北京”。是时,太原与长安、洛阳齐名,合称“三都,“三京”。战乱的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等多发迹于太原,加之唐朝也发祥于太原,所以太原又有“龙城”之称。 “太原”的由来 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太原市 太原市区 市域城镇空间体系规划图 太原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规划方案公示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对标”意识,通过“三个一流、一个基础、四大支撑”的建设,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推进太原都市区建设,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 二、发展目标 GDP总量突破3500亿元,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安全防灾等设施的配置。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综合治理和水源保护,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 三、城市规模 规划预测到2015年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320万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340平方公里。规划期内新增用地50平方公里,存量改造40平方公里。 四、太原都市区发展 逐步形成“双城、三组团”的都市区发展新格局,按照“产业同链、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的原则,重点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 五、城乡统筹发展 构建“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两型” 社会的建设,把太原建设成为“蓝天白云之城和青山绿水之城”。 重点建设“大县城”,积极扶持“重点镇”的建设。通过“五个全覆盖”工程和“三清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近期完成中心城区72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六、新城建设 新城北起长风西街及南中环街、南至晋祠及太中银铁路、东起太原行政界线、西至西环高速及太汾高速公路,用地面积约276平方公里。未来主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会展、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七、产业规划 坚持走“新兴化、高端化、园区化、集群化、循环化、信息化”的路子,通过打造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不锈钢和镁铝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一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