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雨巷》说课
* 《雨巷》说课 黄秀中 中文系09级1班 20090141014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朗读和鉴赏,感悟诗情诗意,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引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是学生学好新诗的关键。 (二)学情 高一的新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及启发诱导式教学。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引导,重视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凄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朗读品味,咀嚼诗歌的语言 B、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C、掌握象征等写作技法 D、在分析“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象征意义的过程中,探讨诗歌主题,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施教过程中注重以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主线,故采取以下四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彷徨愁苦心情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树立高尚情操,热爱生活 美读指导法:分为泛读、自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感受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探究引导法:赏析意境美、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引导法:总结意象的特点及“丁香姑娘”的象征性 体验学习法:充分发挥主动性与主体性,想象当时情境,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根据新课标要求,诗词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理解诗词的内容为主。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体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探讨诗人的情感。 3、教法 美读指导法:自读、范读、齐读 探究引导法:赏析意象,理解诗歌 讨论引导法:从深层次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朗读感悟法:感受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体验学习法:想象当时情境,感悟作者情感 5、教学用具:多媒体 6、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教学设想: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导入新课(3分钟) 情景式导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这一意象,我将采用经典歌曲《雨巷》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让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4分钟)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前后期的诗歌风格,强调《雨巷》“开创了中国新诗的纪元”以及作者被誉为“雨巷诗人”。 在写作背景中着重介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造成的白色恐怖。这也是诗人彷徨苦闷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突出整体感知。《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思考问题。体味情和境,思考哪些词语表现了感情基调。 反复诵读,用心感悟思想感情。 (3)用心诵读,整体感知(6分钟) (4)把握意象,赏析语言(5分钟)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