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设计史,一中国设计艺术起源,第二章青铜时代的设计
* 手制的泥质红陶古代食具陕西华县泉护遗址出土了一件手制的泥质红陶古代食具,敞口而深曲腹。盆的外表遍施红彩为底色,此即考古界所习称的“陶衣”。陶衣之上,是用黑彩绘出的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母题由圆窝纹、三角纹和斜线构成。这种造型和构图,是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风格。 由食具到量器盆在古代是重要的食具,主要是用来盛贮水和食品的。盆腹的深而曲,除视觉上的美观外,还具有防止食品或水溅溢的功能。后来,盆由盛贮器演变为一种量器,荀子曾说一亩地能产谷物数盆,即此意。据研究,作为量器的盆,其容量是十二斗八升。至于盆地、盆腔之类的词汇,均是以食具盆的形状来喻指他物而成为习语,可见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 *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 纹样以点和螺旋纹为主,装饰面积较大,更为精致美观。代表:舞蹈纹盆。 *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敛口的(有颈或无颈)的罐。盆和罐都是宽度超过高度,小底,整个器形侧影是柔和的曲线,平底无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极为膨胀,粗矮坚实。 *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半山类型的彩陶特征,主要是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纹饰图案,诸如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和平行带纹,也有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从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序列看,半山类型属马家窑类型及马厂类型的过渡类型,其出土的彩陶无论质或量,均属马家窑各类型文化之冠。然而较奇怪的是半山彩陶纹饰上的锯齿纹条带却极少出现在马厂类型的彩陶上;而且半山类型彩陶的泥质一般也较马厂类型的彩陶细。结合两种类型的其他文化内容看,半山类型的社会可能还不像马厂类型的社会那样复杂,其彩陶制作也不像马厂类型那样大规模的量产化。然而若与马家窑类型比较,则半山类型的彩陶还是与马厂类型更为接近,故学界将之归为马家窑文化的后期代表。 * 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 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 常见的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有人认为这是作播种状的“人格化的神灵”。这种纹样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同,大体是从繁到简。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发展为简单的大圈纹,其中网纹最具特色,往往画上几十根上百根线,线条流畅规整反映当时熟练的描绘技术。马厂型彩陶盛行陶衣,即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泥浆。器皿上的浮雕和捏塑也很发达。马厂型彩陶具有简练、刚劲的风格。它的装饰不及半山型精致,显得粗犷、庄重、豪放,注意大效果。 *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鬶guī是烧水容器,距今约6300~4500年。鬶在新石器时代是一种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始见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盛行,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后期演变为酒器。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鋬,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