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区别 举例说明促代谢受体和促离子型受体的区别 光感受器的换能过程 生物节律的分类神经肽的特点合成的特殊性用的复杂性能的多样性为什么说NADM受体是杂和型通道NMDA受体除了对NMDA和其他的NMDA受体拮抗剂敏感外,它还对跨膜电位敏感。这样,NMDA成为一个“杂合性”通道,即一个可以和配体作用并对电压敏感的受体。 声波是如何转化为微音器电位的?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震动—螺旋器上下震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有什么调节作用,损害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可能都有关。此外,基底神经节中某些核团还参与主动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心理行为核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2.损害后表现:基底神经节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肌紧张异常和动作过分增减,临床上主要有以下两类疾病:(1) 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典型代表是帕金森病(2) 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这类疾病有亨廷顿病和手足徐动症等。 突触的形成过程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的区别 陈述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 概念 指对事实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 无意识成分参与,只涉及刺激与顺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贮存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只有通过顺序性操作过程才能体现出来 速度 快 慢,需要反复练习 参与的脑结构 大脑皮层及某些特异的脑区(内侧颞叶间脑) 只激活与该项记忆有关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纹状体,杏仁核,小脑) 突触水平机制 突触前与突触后神经元同时兴奋的联合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的易化机制;突触前神经元与有关的调制神经元的联合机制 特点 进入意识系统,比较具体,可以清楚描述 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 什么是诱发电位,有什么特性EP):是指感觉传人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特性:空间特性:只能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检测到;时间特性:具有特定的波形和强度分布;相位特性: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锁时关系 简述谷氨酸受体分类及各自特点 突触的可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课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强直后增强:是指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幅度持续增大的现象. 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是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是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敏感化之重复性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是突触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时,传递效率提高的现象。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LTP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LTD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突触前抑制及其机制 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故又称去极化抑制。(2)发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1-轴2-胞3串联性突触,其机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再刺激轴1→轴1产生AP幅度↓→轴1 Ca2+内流↓→轴1释放递质↓→胞3EPSP幅度↓→胞3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 什么叫神经递质,目前发现哪几类? 胆碱类:乙酰胆碱 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氨基酸类:谷氨酸、冬门氨酸、甘氨酸 肽类:p物质和其他速激肽、阿片肽、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嘌呤类:腺苷、ATP 气体类:CO/、NO 脂类: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神经活性类固醇 按生理功能分: 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多巴胺 根据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以后,受体作用机制的不同,受体分哪几类 简述一下如何从细胞水平解释学习机制 —突触效能减弱2.敏感化的机制—突触前易化。中间神经元释放5-HT→与5-HT受体结合通过cAMP-蛋白激酶A(PKA)途径 →K+通道关闭→K+外流↓(阻止膜的复极化,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 →Ca2+内流↑ →递质释放↑→EPSP ↑ →腮的收缩↑ (2)联合型学习记忆机制 时间特异的,活动依赖的突触前易化,机制如下: CS→突触后膜去极化→ 少量Ca2+内流→腺苷酸环化酶(AC)轻度活化→生成少量cAMP(第二信使) US→突触前膜释放5-HT →G蛋白活化→ AC活化→生成较多cAMP CS + US → AC高度激活→生成大量cAMP 简述神经组织的发育过程 1:原肠胚外胚层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