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 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至今仍为人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人物的手法,对后代散文以至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智者 兼善天下的仁者 乐观坚毅的通者 天 不 生 仲 尼 , 万 古 长 如 夜 。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不失赤子之心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能屈能伸,能上能下 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 知性 -体会性善,反求己心,谛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尚志 -有不同凡俗的意志和志向。 拔出流俗,特立独行。 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养气同时也是养勇。这种气是由道德心灵生发出的,不是一般的大胆,更不是匹夫之勇。 庄子的人格魅力 诗的婉约 哲的彻悟 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 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 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 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 优游自在 淡泊名利 隐于江湖 甘心寂寞 出世脱俗 匿于荒野 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 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约前 565 年-前 485 年 前551年-前479年 约前571?-前471? 春秋(前770-前476) 前469年-前399年 约前468年?-前376年? 前427年-前347年 前384年-前322年 前372年-前289年 前369年-前286年 前313年-前238年 前259年-前210年 前281?-前233年 战国(前475-前221) 前6年/4年-约29年/30年 德国《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说:公元前600-公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时代。 释迦牟尼 孔子 老子 苏格拉底 墨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孟子 庄子 荀子 秦始皇嬴政 韩非 耶稣 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 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 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 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诸子往往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 儒法相互影响 法家强调“法”的特点,同时兼用儒家“礼”、“义”。《管子·牧民》有“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之说,且主张孝悌之道。 荀子受法家影响更深。改造了儒家的“礼”,加进“法”的内容,常“礼法”并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其弟子韩非和李斯后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 儒道相互影响 儒家孟子受黄老之学的影响,郭沫若认为孟子的“浩然之气”袭取《管子·内业》的“浩然和平,以为气渊”。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也受黄老之学影响。《管子·心术上》说:“虚其欲,神将入舍”。《内业》说:“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两者一比较,其影响是明显的。 2.各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互相补充,使学术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老子首提“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片面地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