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周-歌仔戲.ppt.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6周-歌仔戲.ppt.ppt

* * * * * * * * * * * * * 西秦王爺 * 明華園歌仔戲團 團長:陳勝福 明華園於1929年創立,有八十年悠久歷史。 其家族三代子弟、媳婦都投入歌仔戲演出行列,是表演藝術界的一大特色。 明華園的戲劇表演融合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電影、現代劇場等多元藝術,甚至還有黑光劇場、空中飛人等特效運用,節奏明快、娛樂效果十足。強烈的視覺色彩、豐富的聲光、具親和力的肢體語言,讓明華園展現開朗而熱情的風格。 * 各界迴響 中國的另一種聲音。 ─《法國費加洛報》 兼具趣味性與戲劇性,更有生意層的哲學觀念... ─前國立藝術戲劇系系主任 姚一葦 國內舞台表演打通生路的一個最好借鏡。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 胡耀恆 * 戲團影片介紹 明華園介紹影片 /watch?v=k3D5JEtAle0 明華園歐洲巡演 /watch?v=Lnipi5UZJcolist=PLADC9E68497E52968index=11feature=plpp_video * 唐美雲歌仔戲團 近百年來,歌仔戲界擔得起「戲狀元」之最高榮銜的只有三位,其中唐美雲的父親蔣武童,是聲名最響亮的一位。 唐美雲曾經蟬連兩屆地方戲劇比賽最佳小生紀錄,曾為秀枝歌劇團,河洛歌仔戲團當家小生,曾擔任國立復興劇校歌仔戲科主任。唐美雲獲得第十七屆「十大傑出女青年」,成為歌仔戲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在蔣武童被稱為「戲狀元」的年代,歌仔戲不能登大雅之堂,唐美雲說:「父親晚年的落寞實在不足為外人道」。瞻望父親走過的前路,唐美雲深知一己的成就不見得能留下什麼,既然生逢其時,那麼就應該再接再厲。 唐美雲成立自己的劇團,她衷心希望藉劇團的運作,更踏實地實現父親作育英才的志願。 * 戲團影片介紹 唐美雲團長介紹戲團 /watch?v=Pz7P9qdWDto 演出影片 /watch?v=5KknoBukPIU * 參考資料: 林茂賢(民89年7月)《台灣歌仔戲》。 念鄉-台灣歌謠第一屆研習營演說資料。 曾永義(民86)《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台北:聯經。 楊馥菱(民88)《台灣歌仔戲》。 台北:漢光文化。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717 維基百科/wiki/%E6%AD%8C%E4%BB%94%E6%88%B2#.E6.9B.B2.E8.AA.B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歌仔戲 圖片來源: 奇摩圖片 * 起源與發展 歌仔戲發源於宜蘭,約於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產生,發展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歌仔戲最早期並不稱為歌仔戲,叫做「本地歌仔」。隨著漢文化進入蘭陽平原,最初只是大陸漳州移民帶來其原鄉流傳的歌仔與車鼓,南管、北管、魁儡戲、布袋戲等,因宜蘭是漳州人的大本營,便在宜蘭融合發展成為「本地歌仔」 。 * 本地歌仔在早期移民傳唱時,將多首歌仔戲套詞,形成完整的劇情,坐場清唱。爾後才加上角色扮演和動作,形成最初的型式,且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之後才加入各種服裝及角色後,逐漸成為大戲。 歌仔戲形成完整的戲劇表演後,採用閩南語演出,由於貼近民眾生活語言,且曲調採自歌謠小調,極受臺灣百姓歡迎。就連原本的大戲戲班如亂彈、高甲、京劇戲班都與歌仔戲合作,也促使歌仔戲吸收許多大戲的元素。 1925年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閩南地區。 1927年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自此逐漸風行東南亞華僑地區,當地開始組織歌仔戲團。 * 歷史演變 歌仔戲在臺灣日治時期備受批判,甚至覺得傷風敗俗。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開始禁止歌仔戲等漢人傳統戲曲演出,歌仔戲藝人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 日本戰敗投降之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放寬了歌仔戲演出。1950年代由於極力推展反共政策,要求戲劇改良,成立「臺灣歌仔戲改良會」、「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臺灣省改良地方戲劇委員會」。演出女匪幹、延平復國、鑑湖女俠等戲,准演劇情多數強調忠孝節義,並推出多齣反共劇情。 * 經歷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 1980年代,臺灣本土意識逐漸蓬勃,歌仔戲開始出現文化場,亦即舞台歌仔戲。歌仔戲團進入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 歌仔戲的演出劇場形態 圖片來源: 奇摩圖片 * 落地掃(本地歌仔) 演出型態很簡單,所有的演員都是男生,那時女性出來是敗壞門風。演出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