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概要
1978年-2014年GDP分季度增速: 波动起伏的曲线显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为7.4%,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6.95%。 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可能要告别过去30经济发展平均10%的高速度。 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 何谓“新常态”? “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在发达经济体世界,“新常态”可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和高债务。无论美国,欧洲还是日本,概莫能外。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美经济持续20多年相对稳定繁荣的“大稳定”,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深刻反思。 “新常态”正是反思结果之一。 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也呈现出“新常态”,这既有受世界经济大背景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中国经济内在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要适应从过去长达30年高速增长的“常态”转变为当前及今后增长稳定的“新常态”。 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采购经理人指数: 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专家预测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 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过去我国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也将放缓。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新常态有其必然性: 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总量和基数变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所以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 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必然会换挡回落。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没必要太纠结GDP速度 2014年大陆GDP增速虽然只有7.4%,但GDP( 636463亿元≈102490亿美元 )已超过日本全年GDP总量( 4.8万亿美元)的两倍。 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回顾GDP进程,2000年我国GDP为8.9万多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从跨入GDP万亿美元俱乐部到成功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我国用时14年。相比之下,美国从1万亿到10万亿,用时31年。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1、中高速(7上8下)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2、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9%,再次超过第二产业; “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也将趋好。过去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