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解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含油气盆地分析程日辉2011.1.1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裂陷盆地压陷(挠曲)盆地走滑盆地含油气盆地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盆地地层学分析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含油气盆地沉降史和热史分析盆地沉降史盆地热史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学分析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综台分析与评价主要课程内容1.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1.1合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1.1.1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盆地三重涵义: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沉积盆地三个要素:一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二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三是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己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1.1.2内容和程序1.1.2.1盆地分析的内涵-与时俱进1.Pettijhon(1940),从沉积学出发提出“沉积盆地分析”。2.Mail(1984),盆地分析的结果只是揭示一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内容涉及到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3.Allen(1990),盆地分析就是将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盆地分析的主题应是研究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及盆地成因,并结合成矿条件(成油要素)综合研究,以揭示盆地含矿性(含油气性)及矿产(油气)的形成、演化、分布规律,为勘探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1.1.2.2盆地分析的原理地球组成的分层性地球流变学分带板块运动应力与应变热流传导与对流岩石流变学地球组成的分层性大洋地壳:3层结构-沉积层-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大陆地壳:2层结构-花岗岩质层-玄武岩-榴辉岩地幔:2层结构-上地幔和下地幔Moho面:低速带,界面处p波加速,密度增大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km地球平均密度5.5g/cm3地球流变学分带岩石圈:刚性,地壳和地幔上部,其底部为等温面1100-1300℃-地幔岩石凝固温度,热学岩石圈。其上部是弹性岩石圈,下部的蠕变缓和了弹性应力,但亦足够的刚性。软流圈:软弱易流动,其上部为低速带,P波、S波速度降低,部分熔融。沉积盆地中的垂直运动(沉降、隆起)是流变带变形的响应  岩石圈75km   软流圈300km地壳上地幔(650km)下地幔(2900km)外核(液态)(5100km)内核(6371km)板块运动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边界—洋中脊,大洋盆地扩张中心,发育转换断层。聚敛边界俯冲边界—大洋岩石圈吃掉下行板块,洋-洋边界、洋-陆边界碰撞边界—大陆岩石圈吃掉下行板块,陆-陆碰撞稳定边界—相邻板块平行运动,转换断层应力与应变岩石圈中的应力体力-重力ρg,单位体积面力-垂直方向为静岩压力ρghArry均衡-大陆和大洋岩石圈不同的岩柱所造成的面力相等。“山根”和“盆地镜像”偏应力:岩石受到构造作用力,三个方向的应力极少相等,总水平面力由静岩压力和构造分力组成。构造分力是偏应力。剪切力:平行于表面作用的面力。应力与应变岩石圈中的应变应变是固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形不变体积变:各方向应变为长度变化率。形态变化-剪切应变:矩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直角变锐角,应变为角度变化之半的负值。固体旋转:大小为两边变化角差值之半的负值。纯剪切:两角相等,无固体旋转,应变缘于剪切。简单剪切:固体旋转,且一角为0。应力与应变线弹性:应力与应变成正比,胡克定律。单轴应力方向上的压缩会被另2个正交方向上伸展量的一半所补偿。只有两个非0主应力分量,为平面应力状态,与构造引起岩石圈水平应力状态相似。二维挠曲:对于无限延伸的弹性固体板块而言,一般挠曲方程可以表达为D为抗挠刚度,与岩石圈力学性质和厚度有关;P为板块纵截面上的水平力(挤压为正,引张为负);Pa(x)为向下的沿x轴分布的垂直载荷力;W为挠曲度,指挠曲变形后相对于变形前质点的垂直位移量(向下为正,向上为负);Λρ是地幔物质和盆地充填物质之间的密度差;x为水平坐标轴。式中ΛρgW为岩石圈向下挠曲过程引起的挠曲板块底部的恢复力。热流传导与对流通过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热量发生传递和流动。传导是一种扩散作用,动能是靠分子间碰撞传递的。对流传热要求有介质的运动。岩石圈中热主要通过传导作用传递,地幔中来自地球深部的热传递形式主要是对流。傅里叶定律:热通量q与温度梯度成正比:q=-K.dT/dy1.1.2.3盆地研究的内容和程序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4M、4S和3T(朱夏1981):4M指研究油气生成、聚集的条件和指标,包括:①物质基础(Material)、②成熟度(Maturation)、③运移(Migration)、

文档评论(0)

ss558633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