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015 模板来自于 * 小组成员:罗依依、孙文、黄颖、任明霞、吴希慧 大纲: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定义与分类)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原因 三、案例 四、建议 (专家建议和小组总结建议)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一)定义 (二)分类 根据攻击目的的不同 敌意性攻击 (指向人) 外显攻击(身体伤害) 关系攻击(社会排斥、散播谣言) 工具性攻击 (指向物品) (为获得某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原因 1.情绪不稳,脾气暴躁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叫喊,哭闹,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伴有休克。 (一)表现 2.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比自己小的,强占别人的玩具或物品。 3.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往往是非争不可,并且时常讲粗话,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只是轻重程度不一,即孩子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 1.外部因素 挫折 剧烈的挫折可能激发直接的、指向挫折来源的攻击行为;而较弱的、来源不明的挫折则只引起间接性、替代性的攻击行为。 挑衅 当人们受到他人直接的挑衅或被激怒时,往往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些挑衅行为的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攻击行为。? 诱因 因是与挫折来源以及总的攻击行为相联系的刺激。? (二)原因 班杜拉对不同情景下攻击行为的各种诱发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他把诱因分成如下五类: 1.厌恶性刺激诱因。 2.奖励性诱因。 3.示范性诱因。 4.训导性诱因。 5.幻觉性诱因。 2.攻击行为的背景影响因素 (2)家庭冲突和暴力 (1)温度与攻击性行为 (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3.攻击行为的个体影响因素 控制性 A 归因方式 B 性格类型 C 敌意性偏向 D 案例(一): 李某,男,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脾气暴躁,常因一点儿小事就对同学拳脚相加,在班里人称“小霸王”。如看到同学有好的玩具,伸手就拿,有时还用武力抢夺。李某的父亲是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嗜赌,性情暴躁,蛮横不讲理,经常打骂妻子和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 案例(二): 班级中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女生,非常任性、执拗,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哭闹、撕扔东西,经不起批评。记得有几次被老师批评后,她就边狡辩边哭喊着要回家,听不进老师的话。平时因她脾气古怪,同学们不愿与她一起玩耍,她就会生气地回到座位上,嘴里叽里咕噜不停地骂人,以泄内心的不满。 1.专家建议 07 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 05 改善外部环境 06 帮助学生父母改善教育方式 08 树立儿童的自信心 04 指导儿童学会宣泄 01 遵循冷处理原则 02 及时干预儿童的错误行为 03 实施情感联络 2.小组总结建议 B D A C E 进行赏识教育 引导角色互换 转变家庭教育方法 开辟情绪宣泄通道 尝试典型引路 * * 2015 模板来自于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