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

* 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11课 基础自主学案 热点新闻追踪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释义 ①阒无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卷土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呆若木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显而易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寂静无声,没有一个人。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 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 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事情、道理)非常明显, 很容易看清楚。 四、背景探寻 巴以战争的历史由来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在闹水荒,正如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说的那样:“中东地区水比石油更重要。”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很快意识到水及其源头对于其生死存亡的作用,并数度为此发动战争。在1967年的巴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占领了约旦河水资源的大部分,并在1978年和1982年对黎巴嫩开战,企图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权。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元贝驾考 元贝驾考2016科目一 科目四 元贝驾考2016 / 元贝模拟考试题 金手指考试 金手指驾驶员考试 金手指驾校 金手指科目一模拟考试 科目四模拟考试 最新题库解答 围绕水资源问题,巴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课堂互动探究 1.(1)这篇特写基本上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有两处用到了第二人称,请找出来并体会一下这样运用的好处。 【提示】 (1)这是一篇亲历式的报道,文章笔下所记录的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主要用了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把自己的采访经历直接展现给读者,这样写可以使读者获得“亲临现场”的感受,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富有多方面的感观冲击力。 (2)一是“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二是“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这两句一个诉诸视觉,一个诉诸感觉,通过第二人称的运用,作者巧妙地将读者直接拉进景物中,用读者的眼睛去观察,用读者的感观去感受,拉近了环境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环境的感染力。 2.第一段中的“寂静”与第五段中的“嘈杂”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不矛盾。因为“只有人的声音……才能打破这死一样的寂静”,“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远也不会消失”。 3.面对这场48小时的劫难,战争的双方——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心态?课文是怎样刻画的? 【提示】 巴勒斯坦人充满了对以色列人的恐惧,在片刻的休整之中,他们仍然需要“不时地监视着空中的动向”,因为“谁也不知道以色列人是否会卷土重来”。在他们身上的另一种情绪则是强烈的复仇心理。通过法塔赫军官的话,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他们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以色列人将付出他们从未付出过的巨大代价”。 相对于巴勒斯坦人的恐惧,以色列士兵则是“愁容满面”,他们抱怨着作战的艰苦,抱怨着装备的问题,抱怨着法塔赫的恐怖式袭击。此外,他们面对记者时的谨慎,又显示出他们率先发动战争所遭遇的道义上的尴尬。 对他们的心态的描写与刻画主要是通过直接引用他们各自的语言表现的。 4.本文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并不是真的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倾向性? 【名师点拨】 战后,留下的曾经与人有关的景物空白呈现在作者眼前,没有了和平时期生活的人们,有的只是战争双方的士兵和逃难的灾民,但这些人已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过着正常人类生活的人,所以即使有人,作者仍然称这块地区为“无人区”。 对这场战争,作者持有的倾向是反对,是憎恶,对战争双方是同情。在文中作者刻意描绘这一地区环境的美好,人们在这里曾经生活得平静而富足;包括双方士兵对战争的态度也是迫不得已,也有茫然与不满;对双方士兵和人民的描写,体现了这场战争的发动不是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和作者一样,想过和平安宁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知能优化演练 新闻分析:巴以冲突为何再现小高潮? 2011年08月20日新华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izhao3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