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电阻应变计 (Strain gauge) 主要内容: 1. 灵敏系数 K : a. 何为应变电阻效应,由哪些因素造成? b. 何为应变片灵敏系数?如何标定? c. K片和K丝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横向效应系数 H : a. 为什么要研究 H ? b. 如何定义和标定 H ? c. 二维应变场中由 H 产生的误差分析。 一. 灵敏系数 K 1. 应变电阻效应 (1856年, W. Thomson) 金属丝沿轴向变形,其电阻值随之变化。 原 因: F F l R A 物理学:R = ? l / A 取对数再微分:d R / R = d ? / ? + d l / l – d A / A 圆截面: d A = d ( ? D2 / 4 ) = ? D d D / 2 电阻率 dA/A=(?DdD/2)/(?D2/4)=2dD/D=2? ?= -2?? = -2? dl/l dR / R = (1+2?) ? + d? / ? = [1+2? + (d? /?) /? ]? 令:K0= 1+2? +(d?/?)/? , 则有: dR / R = K0 ? +? R +? A + ? l 金属丝的灵敏系数:K0 = 1+2? + (d?/?) / ? 1. 1+2? 表示几何尺寸改变对K0的贡献。 2. (d?/?) / ? 为电阻率随应变相对变化对K0的贡献。 K0的物理意义:单位? 下,丝的电阻相对变化率。 Bridgman 对K0研究较多,由实验得到: d ? / ? = m dV / V 式中m:为Bridgman常数 由V = l A , 有 dV/V = d l /l + dA/A = (1-2?) dl /l 所以: d ? / ? = m (1-2?) d l / l 代入K0式,可得: K0 = 1 + 2 ? + m ( 1 – 2 ? ) 注: 1.当m =1时K0= 2与? 无关,康铜 m ?1 故K0为常数。 2.塑性区? =0.5, Kp=2;弹性区? 0.5, Ke= f (?,m) 盖层 基底 引线 敏感栅 F F l 工程可用 栅形状:丝有一定的电阻(120? ),故需有一定 长度,为接近一点,做成栅状。 应变计构造: 2. 应变计的灵敏系数 K 及标定 K 的定义: 应变计在轴向单向应力作用下,电阻的相对 变化率与试件表面轴向应变的比值: K = ( ?R / R ) / ?x 包括直丝,弯头 试件表面应变 仅直丝 直丝应变 与 K0 = ( ?R / R ) / ? 对比 K 的标定: l l G h f (千分表读数) l l ? h/2 梁表面应变: ?x = [ (? +h/2)d? - ?d? ] /?d? ? h / 2? 由几何关系: ? = ( l 2 + f 2 ) / 2 f 代入可得: ?x = h f / ( l 2 + f 2 ) ? h f / l 2 同时测出该载荷下应变计的阻值变化: ? R / R 由定义: K = (? R / R) / ?x 求得 K 的标定值 3. K0 与 K 不同的原因: a. 敏感栅弯头的影响: ?x ?y b. 变形传递的影响: ?s ?d ?j 构件应变 ?j 通过基底(含胶层)应变 ?d 传递给敏感栅, 得到丝应变 ?s 。 由于弹性模量不同, ?j 不能全部传给栅。 所以有: K = ? K0 其中:折减系数 ? = ? ( ?, l, d, ?, E ) 1 弯头处?y导致?R / R ,K 二. 横向效应系数 H 1. 为何要研究H ? 二向应力场中,栅宽方向应变导致明显误差,需修正。所以,有必要研究 H 。 2. H 的定义与标定 定义:一个单向应变分别作用于栅宽和栅长 方向,则栅宽与栅长电阻变化率之比 称为该批应变计的 横向效应系数 H 。 标 定 : F F x y 1 2 人为制造一单向应变场 当?x=1000 ?m/m时, ?y 2 ?m/m 加载后测出1 , 2片电阻变化率,可得: H = ( ?R2 / R2 ) / ( ?R1 / R1 ) 3. H 产生的误差分析: Long Broad Shear 叠加: ?R/R = KL?L+KB?B+KS?LB ? KL?L+KB?B (1) 标定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