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随练: 汶川地震中,有许多国外救援人员参与进来,编辑部决定对此进行报道。 你作为特派记者,如何确定采访纲目? 分析提示: 国外救援人员参与汶川地震救灾 采访人员:国外救援队员 中国救援队员 灾区群众 采访内容: 国外救援队员的感人“事” 调查纲目:新闻5W+H “调查纲目”——提问的大纲 采访时若有细致、周密的调查纲目,记者便会在采访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不至于因采访对象可能出现的干扰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紊乱 在采访对象出现思维错乱的时候也可以给予适当调节 “后悔一辈子”的尤金·莱昂斯 尤金·莱昂斯是美联社经验丰富的记者。他曾经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采访。事先约定只能采访两分钟。两分钟以后,可斯大林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而他当场却提不出更多有准备的问题。 莱昂斯事后说:“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使我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富有意义的问题来。” 另一次,莱昂斯采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约定只能谈五个书面提出的问题,几分钟就谈完了。而此时巴列维兴致正浓,等待继续提问,莱昂斯也没有准备更多的问题。 事后,莱昂斯懊恼地说:“我当时就在国王的办公室发下庄严的誓愿,今后哪怕约定我只有几分钟的采访,我若不事先准备好供一两小时谈话的问题,便决不再来到世界伟人的面前。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笔、墨、纸 鞋子、雨具、药品、点心 相机、录音机、摄像机(各类连接线、充电器、带子) 第七节 对方心理的明晰 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 (从性质上): 1.先期性心理: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长期以来形成的整体印象) 2.临访心理: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由“新闻位置”+临访心境决定) (从表现形式上)? 1.积极配合型 2.一般协作型 3.蓄意应付型 人们为什么会接受采访? 记者需要明确,人们接受采访的原因不是唯一的,有时候很多因素杂糅在一起。如: 客观原因→(如工作要求) 心理原因→ (如表现自己) 隐藏原因→ (如试图利用记者的笔批 评他人) 案例分析 “我出来打酱油的” 2008年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广州电视台记者拦截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回答:“管我鸟事,我出来打酱油的。”之后,“打酱油”成为一时笑谈、网络热语。 思考: 这位市民为什么会拒绝回答? 人们为什么会拒绝采访? 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记者的采访,有的是心理原因,有的和涉及的事件有关,有的则和记者本人有关。大概包括: 不了解事件、人物或对事件、人物不感兴趣; 不信任记者,认为记者会有意歪曲或因水平差距误解自己的话; 确实怕“说错话”;不一定是话真的有错,而是担心领导、同事批评、取笑,或是担心所持观点与一些人不同,遭到攻击、谩骂; 不喜欢记者自以为是的态度; 过分紧张; 太忙,没时间; 觉得记者所在的媒体缺乏影响力。 当对方的引语对你的报道至关重要时,就需要想办法,让可控因素和部分可控因素帮助你说服采访对象,一般包括: 检查自己的态度:是否居高临下?是否咄咄逼人?是否缺乏诚意? 提的问题是否太大、太空洞? 是否向采访对象解释清楚你的采访目的? 有没有让采访对象了解他说的话你将如何使用? 第八节 网络传播的借力 一、强化从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的意识 回顾获取新闻线索的几个“点” 二、积极注入网络语言元素 1.《人民日报》: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2.中央电视台: “雷书记的雷人视频” 3. 教育周刊: “缓解压力,让心态萌起来” 三、善于采用网络内容 1.把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依据 2.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 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