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纪事:天堂和家园(苏州篇).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庚寅纪事:天堂和家园(苏州篇)

庚寅纪事:天堂和家园(苏州篇) 天堂和家园 耳边,是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眼前,是目不暇接的夜色美景,这样的惬意,这样的情境,不是在梦中,不是在戏里,而是在苏州护城河里的画舫游船上…… 游客:“第一次来苏州。今天晚上夜游护城河,感觉这里景色非常美,不愧是人间天堂! 很喜欢这里的美景,但是更喜欢这里人们细致温婉,那么细腻的生活。” 在苏州,我们听到了这样一种说法:第一次到苏州来的人,是为了看风景;第二次到苏州来的人,是为了体验这里的生活;而第三次到苏州来的人,就再也不想走了,因为很多人是来寻梦的,寻找一个城市中理想生活的梦。 三轮车夫:“目前来说就想学习一下关于导游的知识,努力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挣钱,不断地学习,让自己进步。不去努力地做一些事情,怎么会有好的生活?” 城市白领:“我目前还在打拼,希望我在未来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公司。” 我们走过了这个城市的很多角落,也访问了很多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弄堂里还是在大街上,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聊起这个城市的时候,他们似乎都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 我们想知道,这个城市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魔力,才会吸引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生活的梦想;我们也想知道,在“城市病”已经成为“流行语”的今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日子过得都还好吗? 有人说,如果只是想要看风景的话,在苏州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去,但是如果想要感受老苏州原来生活的味道,就一定要到平江路去。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区一条沿河的青石板路,全长不过1600多米,却算得上是全苏州最古老的一条街巷了。800多年过去了,这里还在原来的位置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风貌。 和全国很多地方的古街区一样,平江路也被作为历史文化名街进行了改造,沿街不少老的民宅已经变成了店铺、酒吧或者是会所了,但不一样的是,这里少了一些商业的气息,却多了一份生活的味道。 行为艺术家:“平江路比较古朴,符合艺术的那种宗旨,就是朴实大美。” 平江路店家:“很真实的苏州现在还在生活的一条街,很真实 一边就是一些商铺。另一边就是当地的居民在这里生活,像后面还有一些阿婆们,就是觉得好像又回到以前那种生活氛围中,就感觉特别好。 ” 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宽窄不一的巷子,里面住的都是一些苏州老的居民,所以平江路上最容易看到的,往往并不是游客,而是老人和孩子。 但是,像这么大岁数了,还到街上来散步的老人却并不多见。 “苏州小吃。”“围巾,还有茶,咖啡,还有这边跳街舞,蛮好看的。” 她们是母女俩,看得出来,对于这条平江路,两位老人都是打心眼里喜欢,她们也很乐意给陌生的游客当一回导游。 虞健中:“我妈妈的嫂嫂一百岁。在北京,苏州退休的,现在跟女儿在北京,还健在,一百岁身体好的不得了。” 谈起年龄,老人开玩笑说,与大嫂比起来,自己算是年轻的了,今年只有91岁。 我们没有想到,一位90多岁的老人,身子骨还是这么硬朗;我们更没有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背后,居然还有一段显赫的身世。 虞健中:“我妈妈的妈妈姓潘,卫道观前潘宅,这个潘宅现在开发了,里边装修很好,一到四进是潘宅,我们住的是第六进。” 提起这“潘宅”,在苏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200多年之前,“潘家”是苏州城里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这座私家宅院,当年更被称作是“江南第一豪宅”。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江南巨富,却给自己的这栋老宅,起了一个和金钱、财富都毫不相干的名字,叫做“礼耕堂”。 如今,这座宅院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作为历史建筑保护起来了,只有院子的最深处,还住着几户人家。 王庆符:“‘礼耕堂’和我们这就是一家。当时潘家在苏州来说,有‘富潘’和‘贵潘’,就是过去从安徽那边过来的。几百年前,所谓‘贵潘’就是当官,最高当到状元,‘富潘’主要是做生意的。” 这位,是老人的女婿。 经历了百年的沉浮之后,当年风光一时的显赫门庭,如今已经变成了寻常的人家。潘氏家族的直系后裔,大部分都已经到国外去了,还散落在苏州的民间的,是一些旁系和支脉,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天是重阳节后的第二天,谈起自己平时的爱好,老人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当时就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三个大字。 虞健中:“我和我妈妈,我也很福气,我六十多岁了,还有妈妈在身边,陪着她,为了静心嘛。我也练练字、画画,陪陪她。我妈妈每天看报纸,这个都是她把报纸上好的内容抄下来,经常看看。你读一下: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这么多年了,老人每天都要坚持读书看报,几乎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老人说,“诗礼继世,耕读传家”是潘家的祖训,也是祖先把这栋宅子起名叫做“礼耕堂”的原因。 虽然到了自己这一辈已经不姓潘了,家里人也都只是苏州最普通的老百姓,但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还是要尽力去做到的,因为既然是家训,自然就有

文档评论(0)

z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