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品种汇总解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规籼稻品种 1.审定编号:浙审稻2010014 品种名称:黄华占 作物类别:单季常规晚籼稻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新占/丰华占 产量表现:黄华占经2007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15.2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减产4.1%,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47.9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减产1.2%,未达显著水平;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31.6公斤,比对照减产2.6%。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3公斤,与对照平产。 特征特性:该品种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窄而挺,微卷,剑叶角度小,谷粒较长,谷壳黄亮,稃尖无色,千粒重较低。两年平均全生育期127.4天,比对照短6.8天;平均株高102.0厘米,亩有效穗18.2万,成穗率68.7%,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6.1粒,实粒数139.8粒,结实率89.6%,千粒重23.2克。经省农科院植微所2007-2008年两年抗性鉴定,平均叶瘟1.7级,穗瘟6.3级,穗瘟损失率17.4%,综合指数分别为3.4和6.0;白叶枯病5.0级,褐稻虱8.0级。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7-2008年两年米质检测,平均整精米率64.4%,长宽比3.3,垩白粒率16.0%,垩白度2.4%,透明度2级,胶稠度64.0mm,直链淀粉含量17.2%,其两年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3等和1等。 栽培注意要点: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黄华占属籼型常规稻,株型集散适中,熟期较早,茎秆较坚韧,抗倒性较强,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结实率较高,后期转色好。米质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地区作单季籼稻种植。 2. 品种审定编号:湘审稻2009038 作物种类:水稻 品种名称:玉针香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龙香103/R4015 已往审定情况:无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中熟晚籼,在我省作双季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119 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叶鞘、稃尖无色,落色好。省区试结果:每亩有效穗28.1万穗,每穗总粒数115.8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8.2,白叶枯病抗性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能力较强。米质:糙米率80.0%,精米率65.7%,整精米率55.8%,粒长8.8毫米,长宽比4.9,垩白粒率3%,垩白度0.4%,透明度1级,碱消值6级,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在2006年湖南省第六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一等优质稻品种。 产量表现: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26.38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减产1.34%,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61.56公斤,比对照减产7.15%,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43.97公斤,比对照减产4.25%,日产量3.89公斤,比对照低0.31公斤。 栽培要点:在我省作双季晚稻栽培,湘中6月16~18日播种,湘北可提早2天,湘南可推迟2天。每亩大田用种量2.5公斤。7月25日前移栽完毕,秧龄控制在35天内,种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蔸插4~5苗,每亩基本苗7.5~9万。宜采用中等偏高肥力水平栽培,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前期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追肥,促进分蘖,中后期稳施壮苞肥及壮籽肥;前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中后期保持湿润为主,切忌脱水过早。在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破口期必须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同时注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达到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于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3.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 品种名称:中早35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片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株高91.9厘米,穗长18.1厘米,每穗总粒数118.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28.5%,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0%。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2.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增产点比率94.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