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2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膜分离技术 徐麒麟 3.2现状 半个世纪以来,膜分离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转变,成为一项高效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 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曾有专家指出: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明天。 由于膜分离技术本身具有的优越性能,故膜过程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产业界和科技界把膜过程视为二十一世纪工业技术改造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新技术。 曾有专家指出: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明天。 3.3展望 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正在以蓬勃的激情挑战市场,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当前,膜分离技术已获得巨大的进展,但它毕竟还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做。21世纪的膜科学与技术将进一步改进、完善已有的膜过程,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过程与材料,并不断扩充原有的应用领域,使膜技术发挥发挥更大的作用。 5.几种膜分离技术的比较 (一) 微滤 1.简介 微滤是指当压力推动流体透过微滤膜,利用筛分效应从流体中分离微米大小粒子的过程,因此微滤过程相当于过滤。一般来说,微滤膜是指一种孔径为0.1~10μm,高度均匀,具有筛分过滤作用为特征的多孔固体连续介质。 2. 分离机制 一般认为微滤的分离机理为筛分机理,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吸附和电性能等因素对截留也有一定的影响。 3.类型 死端过滤(全量过滤,直流过滤) 定义: 在压力推动下,料液流动方向与膜表面垂直的过滤方式称为死端过滤。 缺点:随着时间的增加,膜面上堆积的颗粒越来越多,膜的渗透性将下降,这时必须停下来清洗膜表面或更换膜。 错端过滤 定义:在压力推动下,料液流动方向与膜表面平行的过滤方式成为错流过滤。 优点:料液沿膜表面流动,对膜表面截留物产生剪切力,使其部分返回主体流中,从而减轻了膜的污染。膜透过速度也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死端过滤与错流过滤的比较 2.分离机制 一般认为,超滤的分离机理为筛孔分离过程,但膜表面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超滤分离的重要因素,即超滤过程中溶质的截留有在膜表面的机械截留(筛分)、在孔中滞留而被除去(阻塞)、在膜表面及微孔内的吸附(一次吸附)3种方式。 5.超滤的应用 超滤膜的最小截留分子量为500道尔顿,在生物制药中可用来分离蛋白质、酶、核酸、多糖、多肽、抗生素、病毒等。超滤的优点是没有相转移,无需添加任何强烈化学物质,可以在低温下操作,过滤速率较快,便于做无菌处理等。所有这些都能使分离操作简化,避免了生物活性物质的活力损失和变性。 由于超滤技术有以上诸多优点,故常被用作: (1)大分子物质的脱盐和浓缩,以及大分子物质溶剂系统的交换平衡。 (2)大分子物质的分级分离。 (3)生化制剂或其他制剂的去热原处理。 超滤技术已成为制药工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环境保护诸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三)反渗透 1.基本原理 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如淡水)和浓液(如海水或盐水)分别置于一容器的两侧,中间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的穿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侧流动,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浓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浓溶液中的溶剂会向稀溶液流动,此种溶剂的流动方向与原来渗透的方向相反,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 (四) 电渗析 1.简介 在盐的水溶液(如氯化钠溶液)中置入阴、阳两个电极,则溶液中的阳离子将转向阴极,阴离子则转向阳极,这一过程称为电泳。如果在阴、阳两电极之间插入一张离子交换膜,则阳离子或者阴离子会选择性地通过膜,这一过程称为电渗析。 ①阳离子交换膜:含有带负电的酸性活性基团,能选择性透过阳离子。 强酸型:磺酸型 中酸型:磷酸型 弱酸型:羧酸型、酚型 混合型:苯酚磺酸 ②阴离子交换膜:含有带正电的酸性活性基团,能选择性透过阴离子。强碱型:季铵型、吡啶季铵型 中、弱酸弱碱型:伯铵型、仲铵型、叔铵型 混合型:混合胺型 ③特殊离子交换膜:表面涂层膜、双极膜、两性膜丶镶嵌膜、其他膜 三、 膜分离的新技术 (一)泡沫分离 1.简介 利用待分离物质本身具有表面活性(如表面活性剂)或能与表面活性剂通过化学的、物理的力结合在一起(如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和酶等),在鼓泡塔中被吸附在气泡表面,得以富集,气泡上升带出溶剂主体,达到净化主体液、浓缩待分离物质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