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_林庚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迁移练习三、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课堂总结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作业: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月亮”的意象不胜枚举。请你选择一个,收集相关古诗,鉴赏研究,写一篇小论文。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月 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月上柳梢头。 杨柳岸晓风残月。 烟笼寒水月笼沙。 残月脸边明。 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 床前明月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别时茫茫江浸月。 明月夜,短松岗,夜来幽梦忽还乡。 返回 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 ② 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 ③ 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木 树 叶落 树干 微黄 干燥 疏朗、秋风、 晴空的清秋气息。 叶茂 枝叶 碧绿 湿润 饱满、繁茂、 浓阴的春夏气息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 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 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归纳比较树(叶)和(落)木(叶)的不同意蕴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是什么?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研究讨论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源于词语的联想意义、象征意 义、双关意义等。 确切——概念——直指; 空泛——潜在——含混。 摘抄: ◆“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 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 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 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 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 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 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 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诗以听雨为线索,选取少年、中年、暮年三个不同的时期,歌楼、客舟、僧庐三个不同的地点,串起了作者自己一生的经历。这三个时期作者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然而作者把变化的过程统统略去了,只是跳跃地选了三个点来写,让读者自己在对比中体会其他的一切。作者少年时代的浪漫,中年时代的飘泊,暮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大单元整体学历案教案 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致性).docx VIP
- 论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docx VIP
- (2024秋新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可爱的校园》PPT课件.pptx VIP
- 《批判与创意思考》 教材配套PPT 第三章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pptx VIP
- 麻疹病例教育课件.pptx VIP
- 第九章 冷热疗法课件.ppt VIP
- 2025年秋季新教材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全册道法最新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旅游地理学》全套教学课件.ppt
- 汇德大厦材料二次转运方案.pdf VIP
-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教学提纲.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