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趣味童年
趣味童年
黎 代 华
1970年到1985年间,是我的童年时光,虽困苦但却快乐着。
这个15年,是新中国拨乱反正的时期:是新中国最为混乱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是新中国从封闭走向改革的时期:从人民公社食堂化走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段的我及同龄人,虽然对文化大革命水深火热,对人民公社食堂的大锅饭没有深刻的印象,但还是算经历过那个时段的人,还算得上是从那个水深火热年代中走出来的人。虽然对那个时代记忆不够深刻,但还是有一些童年的趣事能够印证那个年代的痕迹。
背着柴米上小学
一个40岁的人要说上小学的事儿,凭那年岁看官就一定会问,有什么可说的呢?也一定会反问,他不会经历过什么蹉跎岁月吧?就算经历又有什么值得一说呢?就算说了又有什么值得一看呢?
其实,我的小学经历和大多数人的经历一样,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其中有件事可以说在我这个年岁以下的人是没有经历过的,还是值得一说的。
你背过柴米油盐锅鼎上过学吗?
你在学校造过灶烧过柴火边做饭边读书吗?
如果没有,请看我背着柴米去上学。
生于斯长于斯的树比村小只有四年级,如果成绩颇好父母开明自己又愿意去读书的适龄儿童想要深造就必须去距树比8里远的黎明村安塘堡(即捞车村对面的梁家寨)新生完全小学去读五年级。1983年的上学期,我表现还不错,拿到了去新生完小读五年级的通知书。幸而父母开明,也许是对哥姐们的愧疚,那个年头,父母毅然决定让我去新生完小继续深造。那年,我13岁。
那年的录取通知书很特别,是我一生三张录取通知书中最为特别的一张。如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备注栏中的文字:“请新生报到时自带生活用具,日常生活自理。”
那年8月31日,老母一早就为我准备好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用具:棉被、柴、米、油、盐、锅子、鼎罐、锅铲、碗、筷子、水桶、洗脸帕、牙刷、牙膏、菜(分瓶装熟菜和叶子菜)等,整整装了两大背。
吃过早饭,母亲背着大背,我背着小背,领我去新的学校报名读书。如今想来,这第一次出门读书的距离虽不远,但毕竟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在外,心里还是有些惧怕。为此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这次相比,去到苗市民族中学读书和长沙求学是显得那么的轻描淡写。来到学校的不远处,偶尔见三俩如我般同学也负薪而行。大约上午11时老母为我报名、安置好床位,再三叮嘱后就回去了。我的8年的寄宿生活、17年的单身岁月就此拉开了帷幕。
学校有5栋房子,200左右学生。有2栋教学楼,1栋学生宿舍,1栋学生食堂,1栋老师宿舍,1栋厕所。同时还有一个球场和一个大的草场。按班主任的说法,寄宿生今天必须打好灶,不然明天就来不及了。按老师的交代我来到那栋叫学生食堂的房子中。房子用土砖堆砌而成,架梁结构,上盖青瓦。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
走进食堂一看,说是学生食堂,其实是由无数个学生自己打的三岩脚灶组成。学生生活灶沿着叫做食堂的房子的土砖墙四周有规则的排列着。有的被柴火熏得黑黑的,已经用了好久了;有的就用三个岩石简单的围着;有的用黄泥糊的周周整整,样子还像那么回事;有的新生正在打灶。房子的正中摆放了两台乒乓球桌。我选了一个靠南边的土砖墙的地方作为灶址,用手把地面陶平。然后就去准备打灶用的材料。我邀了两个同学到学校西面的太阳河里搬了6个河岩做灶脚岩;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些砂石岩备用;再用学校废弃的撮箕从学校旁的水田里撮来一撮箕田泥备用。打灶的材料准备好后,从寝室把锅子、鼎罐拿来,按锅子、鼎罐开始打灶:锅灶和鼎灶。我把两个灶并排打在一起,6个河岩两排3行呈两个倒“U”形。为了外形好看,用砂石岩把两个灶补砌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田泥把灶面抹平整。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劳动,我的柴火灶修建成功。随后,第一餐寄宿生活在狼藉中拉开了戏幕。
所有的生活用具从寝室中鱼贯而出。下面是我第一餐在自己亲历亲为的柴火灶上当厨师的全部过程。到距离食堂100米外的水井洗菜、提水,洗米,煮饭,炒菜。饭煮熟了,在食堂吃饭的陌生的同学们纷纷拿出从家中带来的熟菜:有咱辣子、酥黄豆、腊肉、腊油、油辣子、炒肉等等各种干菜,品种虽不多,但在食堂里吃饭的同学多,摆出来的坛坛罐罐蔚为壮观,顺着土砖墙围成了一大虚圈。同学们互相热情的招呼着,互相品尝着母亲大人的厨艺,大家虽才认识,但场面却似老友相聚。吃完各自洗漱,然后,生活用具又鱼贯相拥而入寝室角落。在生火煮饭时段,只见炊烟聊聊,食堂顿时成为烟海,烟中人影颤动。时常见一些同学自个儿用锅烟墨把自个儿打扮成花脸儿。捧腹大笑时常有之。锅中常见菜就是煎爆南瓜,红烧冬瓜,水煮青、白菜,清炖萝卜,煎豆腐等。食荤者少之又少,煎豆腐是寄宿生们的最好的菜肴了。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每天乐此不疲。当然,其间三五嘴馋者相约秋田冬水,下田捕鳝捉鳅,下河捉鱼捞虾,回而集餐而食,谓曰打平伙。
那时,一个星期读五天半书,星期六读半天后回家备粮,星期天背粮续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