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信托的启示 基金业探寻自救与突围.docVIP

10万亿信托的启示 基金业探寻自救与突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万亿信托的启示 基金业探寻自救与突围.doc

“10万亿”信托的启示 基金业探寻自救与突围 2013-1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信托业资产规模一路高歌猛进,并在今年三季度末正式跨过“10万亿”大关之际。相形之下,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在大牛市中一呼百应、目前管理资产仍徘徊在3万亿上下的基金业,多少有些落寞。 如果将过去五年金融业看作一个舞台,那么活跃在舞台上的信托、基金两行业今夕沉浮则恰如一场“悲喜剧”,而造成信托、基金命运迥异的个中缘由,除两者在制度设置和资产投向差异外,期间投资人对固收类资产偏好更是重要因素。 然而,就国际通行的财富管理行业运行规律而言,任何一种投资均蕴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却与多年来信托业给投资人潜移默化的“刚性兑付”相悖,这也成为信托业界,包括管理层对其高增长仍持几分忧虑的“阿喀琉斯之痛”。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经历数番熊市炼狱的公募基金行业,“投资有风险”、“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科学投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无疑是对基金行业,乃至整个泛财富管理行业在投资者教育上的重大贡献。 当然,“10万亿”的信托业带给基金业的并不仅仅是“侧目”,更应当是反思与启示。眼下,与其争论两者形而上的制度差异,不如去研究和借鉴信托业在项目考察、风险控制以及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点滴经验。 ⊙本报记者 陈俊岭 信托逆袭基金上演“悲喜剧” 当信托业资产规模被官方正式定格在“10.13万亿”那一刻,无论是信托业内的从业者,还是一路旁观这匹“黑马”屡创奇迹的其他金融同行,都没有表现出超出类似以往的惊奇,一如上周六晚广州恒大意料之中夺取的亚冠冠军。 11月5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正式公布了三季度信托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至10.13万亿元,这也是其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其实,从今年春天起,金融业界就在翘首掐指哪一天会碰触10万亿。尽管伴随资产规模的飙升而来的种种质疑声、警戒声始终不绝于耳,但人们还是不容置疑地相信,信托资产规模终将在下半年某一天迎来一个重要历史时刻。 回首过去五年信托业发展,其资产规模平均以每年超一万亿元的增长刷新纪录——2008年底1.22万亿元,2009年底2.01万亿元,2010年底3.04万亿元,2011年底4.81亿元,而到了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7.47万亿元。 披着“黑马”的外衣,短短五年,信托就从金融系统的“非主流”晋升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榜眼”,相形之下,昔日都曾一度风光的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子行业都被其一一甩至身后,而望其项背。 面对如日中天的信托业,曾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并在大牛市中一呼百应、目前管理资产仍徘徊在3万亿上下的基金业,再次感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来自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85家,管理资产合计38501.67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为28053.44亿元。而2007年前的9月21日,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就已站上“三万亿”大关。 不久前,在某第三方理财公司举办的一场财富管理论坛上,来自信托、私募、基金等众财富管理机构的嘉宾前后发言,最后上台演讲的是一家基金评级公司负责人,他的发言主题是“基金投资与选择”,此时台下的听众已不剩多少了。 “相比市场热捧的银行理财、信托,这两年基金业绩确实黯淡很多,甚至红木、紫砂壶这样的小众投资的风头,都盖过了基金。”回想几年前出席论坛时备受投资人和媒体的追捧场景,这位负责人不由心生感慨。 规模差异背后的投资偏好变迁 “五年前,我刚来基金公司时,全行业规模3万亿,几年过去了,还徘徊在3万亿。而在这五年间,多少行业翻番?!”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总部位于北京的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王静言语中流露出一丝生不逢时的感慨。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同为财富管理行业,同样服务于投资人和实体经济,基金、信托五年来此消彼长的迥异命途,不能不让基金从业者感到茫然,但出于对基金行业的热爱,他一直在坚守,但身边的年轻同行并没有她那么眷恋。 去年夏天,在基金公司工作四年的赵君就谋划着要“换个地方”,而成为信托公司的一员则是他转型的最佳选择,因为相比“靠天吃饭”的基金,信托不受变化莫测的股市影响,随着熊市的到来,他昔日费心培育的大客户纷纷离他而去。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手持重金的大客户始终是其理财经理争夺的对象。在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中,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众多的大客户,而随着熊市的到来,这些人又纷纷撤离基金,转而选择信托等固定收益类渠道。 如果将过去五年金融业看作一个舞台,那么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