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丝织与刺绣资料
第四讲:丝织与刺绣 绪言 神话传说中的养蚕缫丝、纺织制衣 考古发现的丝织品 文献记载的先秦桑蚕丝织状况 楚国丝织刺绣业的发展 丝织品种类和花色 丝织刺绣工艺发达的原因 丝织刺绣工艺的传承 四、楚国丝织刺绣业的发展 3、 鼎盛阶段(鼎盛期) 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信阳长台观、江陵望山、长沙仰天湖等楚墓的遣策中,可以见到大量随葬丝织品的文字。 “先秦的丝织品和刺绣品,已发现的实物多数是楚国的。”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女墓主随葬大量丝织品。共出土衣物35件,4只竹笥中装有12个品种的丝织品碎片452片。除了麻鞋底和表层外,都是丝织品。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织造之精、染色之艳、刺绣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足以反映楚国丝织工艺的辉煌成就和代表我国先秦纺织工艺的最高水平。 一、绪言 衣食住行,是文明人基本的生存状态。 衣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或四个方面之首,是因为衣(服饰)最为鲜明地体系出人类的文明程度。所以,衣的原料——纺织品及其花色,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衣的需要:御寒、护体、遮羞、装饰、标识。 丝织与刺绣,正是文明追求的结果和文明发达的表现。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中国最早出口、最为古代外国人艳羡的就是丝绸,而且可能主要就是楚国的丝绸。春秋战国时代,东起长江中游的楚国腹地、穿过云贵高原、跨越横断山脉、西抵古印度的恒河中游,贯通有一条早于北方“丝绸之路”约200年的“南方丝绸之路”,学者或称之为“中缅印古道”。楚墓里大量出土的西亚和南亚风格的玻璃珠“蜻蜓眼”,经考证和检验,乃最初来自南亚和西亚,后为楚人仿制,是经“南方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公元前320——前315年间任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大臣的憍底利耶,在其所著《政事论》中记述了“中国所出由带捆扎的丝”。古印度、波斯等国称中国为“支那(Cina),其声当源于“荆楚”之“荆”音。梵文“Cina”当本指“中国的丝”,因此也用于指称“中国”。《摩诃婆多那》、《罗摩衍那》、《摩奴法典》等印度古书中,用有许多冠以“Cina”而表示与中国丝相关的词语,如“Cinapatta(意谓成捆的丝)”、“Cinamsuka(丝衣服)”等等。古希腊又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其音即源于“丝(Se)”。现代英语中仍然保留有“Seric(丝绸的、中国的)”一词。亚欧古国是通过丝绸、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楚文化而了解中国的。 二、神话传说中的养蚕缫丝、纺织制衣 《易·系辞下》:“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 《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说文解字·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像虫头形,中像其身蜎蜎。” 《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 《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然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考古发现的丝织品和纺织器具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双股线,出土的牙雕盅上刻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有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地葛布,为所见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为所见最早的丝织品),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约5000年),出土了精致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经纬密度各为48/厘米。 蚕纹牙雕盅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纺织、丝织技术就发展很快,水平相当高。南方当是丝织业的发源地兴盛地,北方当初以麻纺、毛纺为主,夏、商时已经重视丝织业。 湖北境内发现有距今约7000年的陶纺轮,而距今约5000年的彩陶纺轮极多,成为屈家岭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文献记载的先秦桑蚕丝织状况 《大戴礼·夏小正》:“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史记·货殖列传》:“故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们多文彩布帛鱼盐……而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