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当做)”,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这是第二种用法。 5、“以…为”,译为“把…当作(看作) ”“拿…作为”“认为…是”。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6、“无以”“亡以”,表否定,译为“没有什么用来…的”。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7、“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8、“如…然”“若…然”,表比况,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 ①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②若听茶声然。 9、“有所”“无所”,表陈述,译为“有…的(人、东西、事情)” “没有…的(人、东西、事情)”。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10、“所…者”,名词性词组,译为“所…的人(事物、地方)”。 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11、“所谓” ,名词性词组,译为“所说的” 。 郦道元所谓环水。 12、“所在” ,名词性词组,译为“到处”或表示处所。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13、“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固定句式,其实应为一些文言词语在文言文里的固定用法,是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有其比较固定的意义。认识并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都是很有必要的。 固定句式通常比较繁杂零乱,不易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因此,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过,它们的构成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或关联使用,因而,从用法和作用分析入手,大致可以分出几个类型来。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所”“何为”“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相当于“怎么办”。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译为“所‥‥‥的是什么” “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 3、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宁有…乎(哉)”“宁…耶”“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