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木兰煤矿防突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木兰煤矿防突设计

纳雍县雍熙镇木兰煤矿 2015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专项设计方案 (21万t/a) 纳雍县雍熙镇木兰煤矿 二0一五年三月 前言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煤、岩和瓦斯参与下的一种复杂的动力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数秒至几十秒钟极短的时间内向巷道、采面等采掘空间抛出大量的煤岩,并喷出大量的瓦斯。煤量从几吨到上万吨,瓦斯量从几十立方米到数百万立方米。危害轻的摧毁巷道支架,推倒矿车,破坏通风设施,引起局部地区风流反风,严重的使井巷充满煤岩和瓦斯,造成人员窒息、埋人,甚至可能引起矿井瓦斯爆炸等煤矿恶性伤亡事故。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防突管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根据本矿实际结合《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编制本《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方案设计》。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二十八次常委会通过,2002年11月1日施行; 2、《贵州省纳雍县木兰煤矿(变更)开采方案设计》; 3、《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 4、《防治煤与瓦斯突出MT/T 692—1997; 7、《纳雍县木兰煤矿(变更)安全专篇》; 8、煤矿实际资料:采掘工程平面图、可采煤层煤质化验报告、矿界范围、水、电资料等; 二、设计指导思想 1、以《煤矿安全规程》(2010)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中的规定为方案设计原则。 2、根据矿井地质条件和矿界范围,结合该矿实测资料,考虑实用、易实施。 三、设计概况 纳雍县木兰煤矿属变更煤矿,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省国土资源厅已换发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820488,企业性质属私营合伙企业。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07年11月对该矿区进行储量/核实工作,并提交2010年月由2009年月由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区内采煤历史悠久,矿区内煤层露头线上小煤窑分布较多,大多为当地村民季节性开采,现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封停,因此,在采掘过程中,要加强对周边小窑的调查工作及探放水工作,要做到“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止误透小窑,同时必须加强对小窑积水进行疏放,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2、地质报告未提供瓦斯涌出资料,矿井在建设期间揭煤后及时补作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便于矿井安全生产。 3、由于井田勘探程度较低,矿井资源/储量不完全可靠,只可满足本设计对资源量的要求,但对今后矿井的开拓开采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不断收集井田的地质资料,有利于今后指导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 4、煤层赋存较稳定,地质构造较简单,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外部协作条件优越,用户可靠,市场潜力大,为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矿井建成后,可使本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木兰煤矿矿区内还散居着一些村民,在开采过程中,必须按设计标注的村庄煤柱线预留保安煤柱(或进行搬迁处理),确保井下开采不影响地面的安全。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交通位置 木兰煤矿位于纳雍县的南西面鬃岭井田范围的雍熙镇境内,距纳雍县约7km,距纳雍县电厂约20km,水(水城)—纳(纳雍)“211”省级公路从矿区南约2km处通过,有简易公路同主线相通,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 矿区西北角有一条小河从西南往东北流过,其流量为4.4 L/s,水质较好,可满足矿井生活用水需要。生产用水井下水处理后复用。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煤系地层 根据中地地矿建设有限公司2010年1月提交的《贵州省纳雍县雍熙镇木兰煤矿生产地质报告》资料:矿区内及其附近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潭组(P31)。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坡积、残积、碎石土层,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带、斜坡中下部及沟谷中。 厚0~20m。 2、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 深灰色钙质泥岩、粉砂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互层,夹灰岩三至五层,下部夹炭质泥岩或薄煤一层,顶部以几层高岭土泥岩作为与三叠系分界标志,产腕足类、瓣腮类、头足类、珊瑚等化石,下部见植物化石碎片。本层平均厚38.75m。 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 (1)第一段((P311):岩性为灰、灰黄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菱铁矿质砂、泥岩、粘土岩为主, 夹煤层及煤线,产植物化石及碎片。夹有菱铁矿条带及结核,地层横向变化大,含煤性好。含4层可采煤层, 由上向下分别为M28、M31、M32、M34;M28煤层位于龙潭组一段中部, 下距M31煤层顶界15~20m,平均17m, 煤层厚1.53~2.28m, 平均厚1.89m; M3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