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6节微小膜壳绦虫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五、流行与防治 四、实验诊断 * 概述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 一、形态 (1)虫体:纤细,乳白色,体长5~80 mm,宽0.5~1 mm。由100~200个节片组成。 成虫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一、形态 (2)头节:球形,具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 成虫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一、形态 (3)成节: 有3个较大的圆球形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卵黄腺椭圆形,在卵巢后方的腹面。子宫呈袋状,其中充满虫卵并占据整个节片。 成虫 成节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一、形态 (4)孕节: 大小(0.15~0.30)mm×(0.8~1.0)mm,各节片生殖孔均位于虫体同侧。 成虫 孕节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一、形态 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无色透明,大小(48~60)μm×(36~48)μm。卵壳很薄,其内有透明胚膜,其两端略凸起并发出4~8根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有一个六钩蚴。 虫卵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二、生活史 两种形式 1. 需要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 2. 不需要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且可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二、生活史 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过程 1 虫卵 蚤类、面粉甲虫、拟谷盗 六钩蚴孵出 似囊尾蚴 终宿主(人或鼠) 成虫 中间宿主 蚤类 拟谷盗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二、生活史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过程 2 孕节或虫卵 经口 六钩蚴孵出 似囊尾蚴 小肠 肠绒毛 成虫(成虫寿命仅数周) 若孕节未排出,亦可直接在肠内释出虫卵,孵出六钩蚴,再钻入肠绒毛发育为似囊尾蚴后又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即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并在肠道内不断繁殖,此方式称自体内重复感染。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二、生活史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三、致病 致病机制 1 临床表现 2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成虫头节上的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性损伤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 感染数量少无症状;感染严重者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头晕、头痛、烦躁和失眠等。 * 四、实验诊断 粪检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采用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 可提高检出率,异位寄生靠手术活检虫体鉴定。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五、流行与防治 1. 微小膜壳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国内各地的感染率一般低于1%,10岁以下儿童中感染率较高。 2. 该病的传播主要是人与人,通过粪便或厕所、便盆等污染,而直接经手到口食入虫卵所致,偶可因误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3. 鼠类作为保虫宿主,在传播上起一定作用。 流行 1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 五、流行与防治 治疗患者,以防传播和自身感染; 加强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蚤类; 注意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驱虫可用吡喹酮,亦可用阿苯达唑。 防治 2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