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代的营销
                    时代的营销
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是什么?!这个在中国康熙字典里才有可能查到的字眼,却成为2008年最火爆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字的本意是光明,却被网民们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悲伤、沮丧、郁闷,如果把“”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郁闷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从这个字的流行,说明这个字恰恰迎合了网民时而有点悲伤、有点无奈,又有点尴尬的心情,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吧”、“猪”、“人事”等等一系列字眼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开始掘金网络流行文化,连李宁这样老道的品牌都开始走年轻化路线,推出鞋,并且遭遇屡屡卖断货的境。
 
  2009年是中国品牌的时代。就想所蕴含的矛盾意义一样,原意是“光明”,却因为字形的表情符号,被赋予了郁闷、灰暗、尴尬的含义。这也是很多中国品牌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大冲突,有的奔向光明,有的坠入黑暗。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它打破常规的模式,以及更为创新的模式打造品牌,不依赖传统的、强制的“推”(PUSH)力,比如广告轰炸、营销轰炸,而是采取了更自由、非主流“拉”(PULL)力,比如互联网、口碑、体验、粉丝营销等。
 
  谭小芳表示,的背后,是一股巨大的网络力量的崛起,传播力量的变化,以及社会消费形态的巨大震荡,这就是品牌2.0,他们采取了打破常规的模式,以及更为创新的模式打造品牌,不依赖传统的、强制的“推”(PUSH)力,比如广告轰炸、营销轰炸,而是采取了更自由、非主流“拉”(PULL)力,比如互联网、口碑、体验、粉丝营销等。
 
  谭小芳老师表示,这种网络营销力量强大,破坏性也很强大,以至于那些靠着小诡计、小聪明、小伎俩获得暂时成功的人,甚至成了业界标杆。正如一位哲学家的提醒,“狡猾的小聪明并非真正的明智。他们虽然能登堂却不能入室,虽能取巧并无大智。靠这些小术要得逞于世,最终是行不通的。”谭老师认为,营销有如下注意事项:
 
  警示1:警惕那种过分依靠网络推手的硬炒,甚至发展成网络营销暴力,谭老师建议企业不要过度营销,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详见笔者最近发表的原创文章:37度管理理念(欢迎百度搜索)。
 
  警示2:警惕对?的恶俗化,而缺乏对年轻一代的真正理解。?是最近一年才热起来的新词,想起来很不可思议,“酷”成为流行词汇还花了好几年。但是,很多人只是把?当作一种非主流、吃饱了撑着甚至是恶俗化的名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洞察到?流行背后的意义。
 
  警示3:警惕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错位。逐渐的,一种趋势正在产生,那就是网上力量和网下力量的整合,越来越多的传统营销高手在拥抱网络,加大网络投入,而一些网络营销高手也在积极拥抱传统,比如阿里巴巴、新浪。
 
  警示4:引燃网络魔力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创新的方式,更需要新的理念,对互联网精神的核心理解。这种网络精神的核心是一种民主的力量,它需要以一种创意的而非庸俗的、自由的而非强迫的力量,那些真正网络营销高手明白,网络营销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做一个信息的告知,它是一种民众的力量,能够产生一个很庞大的经济实体。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大多是反民主策略,正式因为不够有想法,才用网络的方式去硬推。
 
  如何将网络流行元素运用到营销案例中去,是现在诸多互动广告公司都在考虑的难题。做得太像广告,往往流行不起来,而过多地考虑网民的恶趣味,客户又觉得破坏品牌形象、不能推动销售。如何掌握这之间的“度”?不少国际国内的企业都在?营销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网络作为虚拟的世界有自己最独特的文化,利用好这些网络文化是营销必备的利器。所以网络营销一定要满足互联网的文化,甚至是自己创造的文化。谭小芳老师总结了相关案例如下,
 
  1、封杀王老吉事件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后的2008年5月18日CCTV爱的奉献”晚会,在最后的捐赠环节中王老吉品牌的运作方加多宝集团捐出了高达1亿元的善款,在捐款的次日晚,国内一知名网络论坛出现了一个标题为“让王老吉从中国的货架上消失!封杀它!”的帖子。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引起了被加多宝义举所感动的公众的愤怒,但打开帖子再看,发帖者所指的“封杀”其实是要表达“买光超市的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的意思。
 
  正话反说产生的强烈反差刺激了无数公众跟帖留言,“今年夏天不喝水要喝就喝王老吉”、“加多宝捐了一亿,我们要买光它的产品,让它赚十亿”,类似这样的跟帖出现在大量网站的论坛上。数日后,帖子引来的支持和赞美之声最终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网上甚至出现了王老吉在一些地方卖断货的传言。网络上数量惊人的讨论、转载和点击量,使这一事件引起大量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跟进报道。
 
  “封杀王老吉”事件也成了可以和《吃跨必胜客》媲美的经典营销之作。它运用了互联网的口碑传播力量,帮助品牌树立了形象,提升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