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解说.docVIP

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解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我国历史上的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在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以及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诸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是作为沟通天然河流之间的人工运河,由于受到流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不存在一些地理因素方面的问题。譬如它的通航作用究竟有多大;人们在治理运河过程中,哪些措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哪些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这些又给后来的社会、地理环境带来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因素,等等。这些有关运河的历史地理问题却从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为此,本文准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就下列三个问题对运河的历史作用作一考察。 一、历史上运河的地理条件及其航运价值 我国历史上的运河绝大部分兴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由于我国的政治中心以在北方的时间为久,故而运河的分布又较集中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今变迁比较显著,对运河的影响也较大。长江流域地理环境的古今变迁和对运河的影响,相对而言都比较小。所以我们在这里着重论述黄河流域的运河。 黄河流域(古代黄河下游地区相当今黄淮海平原)原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据近年来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的研究证明①,在人类活动的早期,这里气候温和,植被覆盖良好,湖泊河流众多。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如战争的破坏,无计划地垦殖荒地、砍伐森林、侵蚀草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河流淤浅、湖泊干涸,气候渐趋干燥,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种变化自战国秦汉时已经开始,以后渐次发展,唐宋以后愈趋严重。黄河流域的运河在这种变迁的直接影响下,通航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念海:《论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上)、(下),见《陕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78年第3、4期。 首先,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干燥,雨量比较贫乏,近二分之一的土地覆盖着深厚的渗水性很强的黄土层,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在六至九月的夏秋季节,河川径流量贫乏而变率又大,是黄河流域各河流的普遍特征。其次,黄河流域的河流很多发源于黄土高原,含沙量普遍较高。早在二千年前,就有河水“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说法①。这样的水沙条件势必给沟通其间并引以为源的人工运河的通航带来显著影响,唐宋以后尤为严重。兹列举数例,以资说明。 汉代以来沟通黄河和淮泗之间的济、汴水(济汴二水在同一水口分流河水)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水道,均以河水为源。早期通航的具体情况,因记载缺乏而不得详知。然自“秦汉以来,亦有通否”②。在《水经·济水注》里记载的古济(汴)水引河水口,自先秦以来先后有六七处之多,说明引源问题解决得很不理想。魏晋以后,南北战争频繁,利用汴水通航的记载渐多。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时间在农历六月,正逢这一年大旱,“汴水又浅,运道不通”,于是临时疏凿了沟通汶泗的桓公沟,改由济水下游入河,再溯河西上。以后公元五世纪时南朝几次北伐,都因同样原因改由桓公沟折入河水③。这说明由于水源的贫乏,经常影响到运河的通航。隋炀帝时代开凿的通济渠,唐宋时又名汴河,以河水为源。在唐宋二代是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对维护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曾起过重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水源不足,含沙量高,通航极不理想。在唐代每年输往京师的漕粮于春上自江南起运,四月由淮入汴,因正逢枯水期,“多属汴河乾浅,又般运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即逢黄河水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29《沟洫志》张戎语。 ②《水经·济水注》。 ③拙稿《试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中原水运交通的变迁》,《中华文史论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不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小,始得上河入洛”,“计从江南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①。汴河全长约千余里,航行时间竟需二三个月,每天平均航程不到十华里,可见效率很低。宋代的汴河引黄河水口,因“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易则度地形,相水势,为口以逆之。遇春首辄调数州之民,劳费不资,役者多溺死。”当时在汴河上航的漕船,“入水不过四尺”,仍感“汴水浅涩,常稽运漕”②可是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却往往因来水迅猛而发生决溢,以致阻碍漕运。今据《宋史·本纪、宋史·五行志》记载,北宋一代汴河共泛决二十二次,其中十九次发生在农历的六至九月间,曾给沿岸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另外,汴河因以河水为源,含沙量高,非得经常疏浚,不能通航。唐代中期因战乱频仍,有一段时间未经疏浚,汴河就不堪航行。代宗时刘晏规定每年正月发近县丁男,疏浚汴河③。唐末因战乱不息,久不通漕,下游很快淤为污泽④。宋代因“汴水浑浊,易至填淤”⑤,起初规定三五年一浚,至皇祐三年(1051),因“河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⑥。以后汴口春开秋闭,“终岁漕运,止得半载”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