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字体设计__第六章
一、拉丁字母的基本字体 在拉丁字母确立为拉丁文化圈的书面传播基本工具后,字母的书写形式则因不同的地域和条件而发生变化。 但无论字体是书写、刻制、涂画,也无论形式如何简洁或精细,都保存了字形的基本结构,使字母作为文字的一部分有效地起着作用。 于公元114年镌刻在特拉雅努斯纪 功柱基座上的“碑铭体大写字母”,其 端庄优美的字体,被视为罗马碑铭的 典范而备受推崇。 中世纪中、晚期形成的织物般紧 密有序的哥特体结构特征的字体。成 为这个时期的代表字体。 影响拉丁字体造型的最具特色的就是衬线(serif)的有无。 又因为手书笔画和绘形笔画,而分为人文型字体及几何型字体两大类。 近代在规范的印刷字体设计上,已经从早先单一种字式的设计,发展为系列性的字体家族的整体开发。也被称为同族字体。 常用的几种拉丁字体: 古罗马体: 新罗马体: 哥德体: 方衬线体: 无衬线体: 书写体: 二、绘写拉丁字母的基本要求 一、字形匀称 虽然,拉丁字母的字形没有汉字字形那么复杂,但同样由于三种 字母类型在实际占有空间上不同的原因,而产生了视觉感受的不同。 第一种,字形的笔画与边框平行,占有最大的有效空间;如: H、M…… 第二种,字形的笔画是成弧线与边框相交,并未能很好地占有有 效空间;如: O、C、Q…… 第三种,字形的笔画是成尖角与边框相交,失去了上部或下部的 有效空间;如: A、V、W 因此,为使字形在视觉上匀称,绘写时须将字形的笔画进行调整: 圆弧形的上下两端要略为 伸展,圆周形则左右两端也要 相应伸展; 二、结构协调 1. 线性变化 字母的区别,其特征:是直线或曲线笔画的平行或交叉组合所构成 的“基础形式”。而最关键的是 “ O ” 的间架结构。它的线性变化成为其 他字母中的所有曲线笔画的固定模式。 而 “ I ” 则提示了竖笔画在 顶端和底部结束的方式,它决 定了字体衬线的线性变化的风 格,及无衬线的字式系统。 2.比例关系 高度的比例关系: 拉丁文大写字母的高度是一致的,而宽度不一致,小写字母 的高、宽度虽然都不一致,但其高度的错落是有规律的,比较集 中地反映在四条平行的横线上。 大写字母下接基线、上达顶线; 小写字母则被四条线划分为三个部分:顶线至肩线为上部,肩 线至基线为中部,基线至底线为下部。 宽度的比例关系: 虽然,各种不同的字体,其字形结构及字幅差的比率往往相差 甚远,但仍可以从基本结构形式方面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古罗马体为代表,字母O近似正圆形,C、D、G、 Q由O转换而来,A、H、N、T、U、V、X、Y、Z等对称形的字母字 幅较宽,B、E、F、K、L、P、R等非对称形的字母字幅较窄。 第二种类型是17至18世纪逐步确立的形式。O 演变为椭圆形,从 而使得整体字幅差缩小。 3.间隔距离 字母与字母之间,单词与单词之间,其距离配合得是否适当, 可直接影响到字体本身的美观和识别性。假设每个字母都装进一 个符合各自字幅的矩形框内,然后放在一起,框子之间留出相同 的间距。这时,尽管字形的宽度已做了调整,但字母本身形状的 不同却无法回避。 2. 抽象型字母设计 抽象型字母设计的特征是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字母图形的本质和精神。 (1) 点、线、面 利用构成中不同形态的点、线、面的处理,营造不同的设计氛围和视觉快感(图6-16)。 图6-16 点线面的设计 (2) 分离和重合 刻意将字体作不完整的处理,打破原有的完整体系,造成视觉上的误差,观者会主动进行扩充联想和完整方向上的视线运动,从而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3) 正形和负形 就是利用黑白和图底的关系,产生有趣的视觉转换,这既要考虑到正空间又要考虑到负空间的构图方式,使其虚实相间,互为图底(图6-17)。 图6-17 正形与负形 (4) 三维空间 三维较二维而言就是立体与平面的关系,即字母文字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其高和宽以外还要考虑深的空间,如透视、光影、浮雕、矛盾空间(图6-18)等效果都是三维空间很好的表达方式,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甚至可以直接利用材料制作三维效果(图6-19)。 图6-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