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吴江市高级中学地理组 一、地质灾害 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强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想一想:地质灾害是如何产生的?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二)火山喷发 (三)滑坡和泥石流 下一页 (一) 地震 思考: (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 产生的?(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 来表示? 下一页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返回 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 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 3—5级的地震,人们有不同的感觉, 称为弱震或小震 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称为破坏性地震 返回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活动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据记载,我国自本世纪以来的80年内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500余次,8级以上地震9次。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是我国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据不确切记载,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死亡人数达24万人。伤数10万人。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100亿元。 由此可见: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返回 (二)火山喷发 思考: (1)图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汽车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 (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提问] (1)简述火山的构造; (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 (1)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哪三类? 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我国各类火山的分布如何? 我国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新疆境内,他们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休眠火山,他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山西的死火山群,在人类历史以来没有重新喷发过。 [提问] 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灾害?会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火山喷发时,有时还引起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愿意在火山周围进行农业生产,因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变得比较肥沃。 返回 (三)滑坡和泥石流 [提问,引导讨论] 带着以下问题看书第118页 (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 (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 (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 答案 返回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返回 三、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 我国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地区大体一致 [提问]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是怎样形成的? (2)以上四种地质灾害之间相互有什么联系? (3)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吗? (4)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师提问,引发讨论] 人类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诱发地质灾害,而人类也不会被动的接受灾害带来的损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防御地质灾害主要应做三项工作: (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法规; (3)实施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可启发学生多提出一些)。 下一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