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设计计算.ppt
第3章 给水管网水力分析 和设计计算 3.1 给水管网计算的课题 1.管网设计计算(最高时)——第一类课题 2.管网复核计算(消防时、事故时及最大转 输时等)——第二类课题 3.2 管网图形的性质及简化 节点:图中标有0、1、2、3……12的点 称为节点。 包括:(1)配水源节点,如:泵站、水塔或高地水池; (2)不同管径或不同材质的交接点; (3)管网中管段的交汇点或集中向大用户供水 的点。 管段: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管道称为管段。 管线:管段顺序连接形成管线。 环:起点与终点重合的管线构成环。 基环:在一个环中不包含其他环时,称为基环。 大环:几个基环合成大环。 虚环:多水源管网,为了计算方便,有时将两 个或两个以上水压一定的水源节点(泵 站、水塔等)用虚管线与虚节点0连 接,也形成环,称为虚环。 两个配水源时可形成一个虚环,三个配水源时可形成两个虚环,由此推知虚环数等于配水源数减一,或等于虚管段数减一。 由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平面管网图形可导出管段数P、节点数J和基环数L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环状网、树状网均适用)P=J+L-1 管网图形的简化 城市管网的现状核算和管网扩建 将实际的管网适当简化,保留主要的干管,略去次要的、水力条件影响较小的管线。 新设计的管网 定线和计算仅限于干管 (1)简化原则 1)宏观等效原则。 保持其功能,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不变。 2)小误差原则。 简化模型与实际系统的误差在一定允许 范围,满足工程上的要求。 (2)管线简化一般方法 1)删除次要管线,保留主干管线和干管线。 2)相近交叉点合并,减少管线的数目。 3) 删除全开阀门,保留调节阀、减压阀等。 4)串联、并联管线水力等效合并。 5)大系统拆分为多个小系统,分别计算。 3.3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3.3.1集中流量和沿线流量 集中流量 是指从管网中一个点取得用水,且 用水流量较大的用户的用水流量。 如:工厂、医院、大型公共建筑等用水均可以 作为集中流量。 集中流量的取水点一般就是管网的节点。 沿线流量 是指分散用水户从管段沿线取得用水, 且流量较小,此用水流量称为沿线流量。 如:居民生活用水、浇路或绿化用水等。 沿线流量认为是从管段的沿线供应。 比流量法 比流量法是假定小用水户的流量沿线均匀分布。 (1)长度比流量 假定水量沿管网长度均匀流出。管线单位长度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长度比流量,记作qcb。 (2)面积比流量 假定沿线流量均匀分布在整个供水面积上。管线单位面积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面积比流量,记作qmb。 节点流量 管网中管段的流量,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沿该管段长度配水的沿线流量, 一部分是通过该管段输水到以后管段的转输流量。 假设沿线出流是均匀的,则管道的任一断面上的流量: 将 移至两端点,分别为: 节点流量计算公式: 【例题】某城市最高时总用水量为260L/s,其中集中供应的工业用水量120 L/s(分别在节点2、3、4集中出流40 L/s)。各管段长度(单位为m)和节点编号见图。管段1-5、2-3、3-4为一侧供水,其余为双侧供水。试求:(1)比流量;(2)各管段的沿线流量;(3)各节点流量。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目的 确定各管段中的流量,进而确定管段直径。 原则 流量分配要保持水流的连续性,每一节点必须满足节点流量的平衡条件(即:节点的流量连续性方程):流入任一节点的流量等于流离该节点的流量,若以流入为“一”,流离为“+”,则∑Q=0。 求出节点流量后,即可进行管网的流量分配,分配到各管段的流量已经包括了沿线流量和转输流量。求出各管段流量后,即可根据该流量确定管径和进行水力计算,所以流量分配在管网计算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1)枝状网 水流方向唯一,流量分配唯一,任一管段的 流量等于以后所有节点流量总和。 (2)环状网 方法和步骤: 确定控制点位置,管网主导流向; 参照主导流向拟定各管段水流方向,以最短距离供水到大用户或边远地区; 尽量使平行的主要干管分配相近的流量(防止某些管段负荷过重),连接管要少分配流量,满足沿线配水为限(主要作用是干管损坏时转输流量) 各干管通过的流量沿主要流向逐渐减少,不要忽多忽少; 可以起端开始或从末端,满足节点流量的平
文档评论(0)